图为李南(左)和贫困户在一起。 曲桂茹 摄
中新网兴安盟3月12日电 题:“90后”检察官成驻村书记 带村民养鸵鸟吃“旅游饭”
中新网记者 张林虎
3月的内蒙古乍暖还寒,兴安盟乌兰毛都大草原的农牧民已渐渐忙碌起来。在兴安盟科右前旗混都冷嘎查(蒙古语,村)鸵鸟养殖区内,几十只鸵鸟来回穿梭,驻村第一书记李南正忙着为鸵鸟打扫舍圈。
图为李南(左)和王大海照顾小鸵鸟。 曲桂茹 摄
“最开始的时候,需要每2天对鸵鸟的粪便进行一次清理,每3天对鸵鸟注射一次疫苗,每5天对圈舍进行一次消毒。”李南回忆道。
然而就在2年前,作为检察官的李南很难想象自己会从事这样的工作。
李南是个“90后”的帅小伙,2017年4月,他主动请缨成为了一名驻村干部。父母说、朋友劝,都没阻挡住他到一线工作的脚步。
“我是农村里走出来的孩子,再次回到农村,走进贫困户家,我就要为他们做些实事儿。”李南如是说。
图为李南带领贫困户养殖的鸵鸟。 曲桂茹 摄
混都冷嘎查紧邻203国道,交通便利,被当地人称为“混都冷东大门”。这里有3个自然屯,现有人口1562人,贫困人口145人。
李南认为,混都冷要想真正摆脱贫困必须要有自己的产业。然而这里是蒙古族聚居区,全村60%以上村民都是蒙古族,但李南和其他几位驻村工作队员都是汉族。为了尽快熟悉这里,他们用了一个月时间走访了村里的301户人家。
“我们首先做的就是勤入户、多走访,坐下来和百姓交流,听听他们有啥想法。”
一个月后,李家想养牛,张家想发展种植业,赵家想搞庭院经济……全村的大事小情都印在了李南心里。
李南和同事们通过多方面考察发现,混都冷环境美、生态好,适合鸵鸟生存。“鸵鸟不仅自身能够产生经济价值,而且还有很强的观赏性,同时能够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
图为李南带领贫困户养殖的鸵鸟。 曲桂茹 摄
方向定了,但怎么养鸵鸟成为摆在工作队面前的难题。通过与当地政府沟通,混都冷嘎查得到了20万元发展资金,正式建成鸵鸟基地,幷购入大鸵鸟17只,小鸵鸟70只,中型鸸鹋23只。
“刚刚安家的小鸵鸟不能通风,每收拾一次圈舍就像被喷了辣椒水,呛得人连眼睛都睁不开。”李南笑着回忆道。
虽然条件艰苦,但当兵出身的李南没有放弃,他和王大海两个月全身心扎在了鸵鸟舍里。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们的努力下,小鸵鸟的成活率达到85%以上。
然而,村民对新鲜事物不认可,认为养殖鸵鸟风险大。
“小李没有架子,工作也踏实,可一个20岁出头的小伙子能有啥能耐?指望他为村里带来改变恐怕不现实。”不少村民悄悄评价。
为此,李南决定发展两名党员和一名致富带头人,贫困户仁彦文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他在李南的帮助下贷款购买了20多只鸵鸟。
让大家没想到的是,不到一年时间,仁彦文喂养的鸵鸟卖出去10多只,每只纯利润3000元—4000元,如今他也成了村子里小有名气的致富带头人。
鸵鸟养殖带动了贫困人口就业,村民王万喜就是受益者之一。“加入合作社之后,我负责喂养鸵鸟,每个月有2200元的固定收入,一年增收了20000多元,这可解决了家里的大问题。”
与此同时,鸵鸟养殖基地也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去年国庆节几天时间里,来我们这里的游客达到1000多人,旅游特色餐饮鸵鸟蛋、鸵鸟肉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7天时间村集体收入超过了3万元,鸵鸟养殖基地初见成效。”李南说。
李南介绍,他们采用的是菜单式扶贫,发展特色珍禽养殖,为的就是让群众增加实际收入。经过一年的努力,现在贫困户对养殖鸵鸟的积极性很高。“如今,鸵鸟加鸸鹋一共有70多只,等天气暖和了,养殖规模会陆续扩大。”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