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国内综合 正文
隔屏有耳,大数据时代的心理恐慌
2019年03月20日 05:59:50 来源: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评论员 魏英杰

  上海《IT时报》称,经过记者耗时3个多月的调查,发现不止一家外卖平台存在APP麦克风“偷听”情况。记者通过模拟使用场景,对安卓手机、iPhone和iPad上的两款外卖APP进行多轮测试后发现,谈话提及某种食物后,出现相关推荐的概率高达60%—70%。

  这种操作如果成立,那真是让人细思极恐。也因如此,相关新闻后面许多网友进行了强烈声讨。但我个人判断,这么做应该是不可能的,且不说技术上难度如何,要窃听几亿用户的日常通话,再来进行广告推荐,这是何等浩大的工程,又是多么的不划算。对此,所涉平台已出面澄清,表示这是一种“无端猜测”,“不具备相关技术条件”。也有工程师网友说,抛开语音识别难度不说,技术投入和回报也不成正比。所以,在没有“实锤”之前,这种可能性只能暂时存疑。我相信,如果平台真的这么做了,总有一天会被发现。

  问题在于,为什么当网友看到“隔屏有耳”的相关报道,会不假思索就选择相信呢?这或许是因为,人们早就被平台各种搜集隐私、侵犯隐私的做法“套路”多少回了,简直不由得你不信。下载一个APP,一般都会跳出是否允许定位、访问通讯录等提示。而平台获得这些信息,就可以根据机主位置推送附近热门服务和广告,以及利用你的通讯录推广APP,等等。这还是明着来的,此外还有许多暗着来的操作。近来经常被提到的“大数据杀熟”,就是利用用户访问痕迹进行恶意营销的方式。

  所以,与其说人们轻信平台窃听通话,不如说在当下许多人都有着隐私被泄露的恐慌。因为泄露已成常态,人们已经不知道该怎么去保护自己的隐私权。特别是,智能手机日益普及,已成为人们的日常必需品,将个人信息开放给平台也就成了一种“不容拒绝”的选择。既要享受高科技带来的便捷又要全面地保护个人隐私,是不可能的了。因此,关键不在于该不该给平台开放个人权限,而在于平台如何合理、克制地使用用户的个人信息,以及如何对平台大数据利用进行严格有效监管。

  我允许你访问我的位置信息,只是因为要使用你的应用,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拿我的位置信息乱来,滥用我的个人信息牟利。这是许多平台都没有做好或者根本不想做好的方面。而对于大数据的政府监管,目前也似乎只停留在如何利用和发展的阶段。一些地方现在都设有大数据管理局,这些机构更多在做的是怎样整合大数据资源,发展地方大数据产业。为此,还须进一步从法制和技术两个层面着手,切实有效地对合理利用大数据进行监管。

  智能手机是好东西,大数据也是一个前景广阔的行业,但是这一切不能建立在滥用、侵犯用户隐私的基础上。只有在用户知情的前提下,依据必要、合理、克制原则使用个人信息,一家公司才能走得长远。

标签:个人信息 责任编辑:沈正玺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