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发
浙江在线杭州5月17日讯 “谁都可以在上面筹款,不管有钱没钱。”有护士这么吐槽。
“平台确实帮到了我们,但没有接到过关于家庭经济情况和款项使用情况的审核。”有病人如实相告。
对于各大网络筹款平台志愿者们来说,医院重症病房的病人是他们的重点“关注”对象。这些被劝说过、以及使用过筹款平台的患者们又是如何看待网络筹款这件事呢?钱江晚报记者在浙江省肿瘤医院,走访了30位住院病人,做了一次小范围内的调查。
被访的30位病人都被推销过“众筹”
钱江晚报记者遇到安阳(化名)时,她正陪着住院的父亲在病房楼下的小花园里遛弯。
“众筹?我知道啊,我们不需要。”她误以为记者是众筹平台的工作人员,一开口就是拒绝。父亲转院到这里还不到两周,她已经被不同的人问过好几次需不需要筹款了,多少有些不耐烦。
“叫什么筹的都有,反正我都拒绝。”安阳说,“老爸有医保,自费部分家里能负担,为什么要向社会伸手呢?”
安阳不信任筹款平台,尽管那些筹款链接时不时地也会出现在她的朋友圈,若是认识的人,她也会捐助。“之前我一个邻居得了乳腺癌,筹款十几万元,结果几天后人就没了,她老公白得十几万,有谁去追问善款去向吗?没有。”
她承认,自此以后自己对筹款平台就有点儿看法,而新闻里时不时曝出有房有车还筹爱心款的消息,更让她觉得这并不是“偏见”。“刚刚不是又爆出德云社的新闻了吗?生活条件比我们好,还要我们献爱心,这不是笑话吗?”
记者了解到,患者坚决不要众筹,有时也让筹款平台的志愿者郁闷:干嘛跟钱过不去呢。
在浙江省肿瘤医院病房楼,记者先后询问了30位住院病人,他们都被推销过“筹款”,其中:80%的人知道各类筹款平台,但并不准备发起筹款;17%的人表示,如果医疗费用缺口较大会考虑通过平台筹款;仅一人表示曾经通过筹款平台筹过医疗费,但不会再次使用,占3%。
谁都可以筹款,不管有钱没钱
然而细究下去,他们对筹款平台的观感却相去甚远。
80%无筹款计划的患者或患者家属中,类似安阳这样基于对平台的不信任感是一种。还有一种是信任平台,但不信任志愿者,按照他们的说法是:“骗子太多了,尤其是医院这样的场所,他自己说是志愿者,谁知道是真是假。”
如果志愿者能自证身份,他们还是愿意具体听一听筹款要求的,也不排斥在需要时进行筹款。
杭先生是其中比较特殊的一位,前一天他刚刚收到轻松筹志愿者发放的宣传册。“我有点怀疑这些平台的公益性。”
杭先生正在挂针,老伴儿把志愿者留下的宣传资料找出来,“里面放着一本名医名药的小手册,我翻了翻都是些听都没听过的所谓名医。”他觉得,“导医导购”才是筹款平台打着公益招牌背后的真实目的。“要不然他们靠什么盈利呢?如果他们的盈利模式说服不了我,我是不相信他们的公益性的。”
显然志愿者并没有给出一个让他满意的答案,“放下资料就走了。”
“谁都可以在上面筹款,不管有钱没钱。”准备给杭先生换药的护士也忍不住吐槽,总是有志愿者进病房发传单,劝说住院病人发起筹款,听得多了,她有些不认同平台的宽松审核,也常常感到矛盾,“赶人吧,担心病人真有需要,不赶吧,他们总来打扰病人。”
在4楼病房,记者碰到了杨阿姨,她已经做了好几年护工,近两年到病房里宣传推广筹款的志愿者明显多了。“最近这段时间特别频繁,我经常碰到,也不问你到底需不需要,就劝你(病人)筹款。”
“我实话实说没问题吧。反正我护理的病人是拒绝的多,但他们(平台工作人员)也会说,这总比借钱要好啊。”杨阿姨说。
从筹款到使用,核实确实不严
和其他人的质疑相比,蔡先生觉得筹款平台帮了自己大忙。
他已经在省肿瘤医院治疗近7个月,单医疗费就花了超过60万。“平台是很好的,确实帮到了我们。”
蔡先生还插着管子,讲话不便,多数时候都是妻子代答。她说,一些众筹平台的工作人员都来找过他们。“一开始我们是拒绝的,他们劝我‘到底是面子重要还是人命重要’,我说都重要,所以第一次没有筹。”
蔡先生的妻子说,后来丈夫病情恶化,住进了ICU,“一住就是一个月,花了30万,经济压力确实有些大,所以在平台上筹了。”
链接发了5天,筹到6万多元,蔡先生主动停了筹款。“因为大多数捐助的都是亲朋好友,(我们)觉得不好意思,陌生的好心人虽然也有,但不多。”
蔡先生的妻子表示,家里的房子是村里最大最豪华的,还筹款,多少会听到些闲言碎语。
那么这笔钱是否全部用于治疗了呢?
“那肯定的,都打到医院账户的。”
从发起筹款到提现使用,是否有平台工作人员来核实经济状况和善款使用情况呢?钱江晚报记者追问。
“那没有的,从来没问过。我们有提供病历的。”蔡先生说,同村邻居也曾经筹款治病,因为发起人身份特殊、朋友多,筹款80多万到上海治疗,“也没有人问过他们钱怎么用。”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