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国内综合 正文
【农大人的曲周故事】
从盐碱地到“米粮川”:曲周的前世今生
2019年05月31日 17:34:43 来源:央广网 记者 杜震 王志达

  编者按:邯郸市曲周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的冀中平原大地上。由于黑龙港流域多条河流长期冲刷淤积形成的封闭地形特征,这一地区历史上饱受旱涝盐碱的危害。而正是在这片几乎寸草不生的地域,46年前,却与中国农业大学的老一辈科学家结了缘。46年来,四代农大人扎根曲周大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解决了一个又一个世纪难题,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时代新人。

  从5月31日起,《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将播出中国农业大学扎根河北曲周46年,服务乡村振兴先进事迹系列报道《农大人的曲周故事》。今天播出第一篇:《从盐碱地到“米粮川”:曲周的前世今生》。

  央广网邯郸5月31日消息(记者 杜震 王志达)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初夏时节的冀中平原,微风吹过黄绿色的麦浪。2019-05-31 新闻和报纸摘要全文>>>

  84岁的曲周县张庄村老人赵文回忆,40多年前,这里都是盐碱地,满眼白茫茫。

  赵文:沥涝成灾,高的地方是盐碱地,洼地存水,庄稼都淹死了。

  1973年,多名中国农业大学的老师来到曲周,立誓“治不好盐碱地不回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国农业大学校长石元春是其中一员。

  石元春:很难啃,群众都没有信心,干部也没有信心。住的三漏房,漏雨、漏土,透风。

  在中国农大老师们的改造下,盐碱地这头“倔牛”“听起了指挥”。截止1987年,曲周盐碱地面积下降近七成,靠“淋盐”为生的苦日子,成为历史。2009年夏天,中国农业大学第一个“科技小院”落户曲周,中国农大的老师们意识到,住到农村去,才能打通技术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如今,8个不同类型的科技小院扎根在曲周大地上,每个小院都长期驻扎有三四名研究生,他们将农业技术“本地化”,辐射周边村庄,带动曲周走向农业高效绿色发展之路。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宣讲十九大精神。

  中国农业大学学生贺敬芝:为三农事业挥洒汗水,在农村广阔的天地服务三农,这也许就是我们应该担起的时代使命。

  目前,曲周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35.91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近一半,建立了世界天然提取物等10个种养标准化示范基地。和十年前相比,曲周粮食总产增长了37%,农民收入增长了79%。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总书记一直在号召,我们中国要为全世界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解决方案,然后这一次在园博会上他又特别提出来,我们的绿色发展要为全世界做出样板。这对我们很鼓舞,因为我希望我们做的能变成全世界的样板。

  短评

  昔日的曲周,白茫茫飞鸟不留;今日的曲周,盐碱变良田,旧貌换新颜。农大人和曲周群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奋斗篇章。一所名校和一座县城牵手46载,创造了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奇迹,也形成了“责任、奉献、科学、为民”的“曲周精神”。

标签:中国农业大学;农大;盐碱地;冀中平原 责任编辑:沈正玺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