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亲如一家。走进孟连,记者深深了解到这句话包含的浓浓情意。
长期以来,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的傣族与周边其他民族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起了一种“没有血缘但像亲戚一样的朋友”的关系,傣语中将这种关系称为“宾弄赛嗨”。记者了解到,在孟连县景信乡回俄村,有的人家有“宾弄赛嗨”户近20户,时间最长的已经有三四代人的联系,他们之间互相帮助、亲如一家的民族情谊,已经成为普洱市乃至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的典范。
孟连县景信乡,辖5个行政村63个村民小组,聚居着以傣族、拉祜族、佤族为主的多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84.5%。
历史上,各民族的先民在这里一起撒种,一起捕鱼、打猎。由于地形地貌的差异,各民族播种收获的节奏并不相同。于是,大家都会利用自己的农闲时间去帮助其他人。各族群众在长期交往中,形成了团结互助的传统,一直沿袭至今,大家生产互帮、生活互助、经济互通、文化互融。
坝区群众插秧种田时节,山区“宾弄赛嗨”自发结伴到坝区帮忙;山区山地种收庄稼时节,坝区的民族弟兄又自发前往山区开展互助,一起劳作。如果遇到困难,也会到“宾弄赛嗨”家求助,借钱、借粮等都是常事。
景信乡回俄村傣族村民岩相告诉记者,他的“宾弄赛嗨”户中,有傣族、拉祜族、佤族等。其中有四五户是代际传承来的。其交往历史最早的,可以追溯至太爷爷辈,是一户拉祜族人家。岩相说:“我记得小的时候,我爸爸就经常带着我去他家过年。我和他们家的小孩子就在一起玩。上山砍柴没有牛拖柴,就去他们家借,家里种田人手不足也请他们来帮忙。”
回俄村拉祜族村民扎丕,家有“宾弄赛嗨”3户,全是傣族,都是20世纪初结下的。在改革开放前,扎丕经常向“宾弄赛嗨”借粮,“宾弄赛嗨”在农忙时节也会来扎丕家帮忙,如:打稻谷,收玉米等,收好的稻谷、玉米无处晾晒,扎丕就搬到“宾弄赛嗨”家的院子里晾晒。“宾弄赛嗨”家中办喜事时,扎丕一家老小又会自发地赶来帮忙,如自家办喜事般,洗碗、洗菜,忙进忙出,倾力相助。
进入新时期,生产生活的节奏日益加快,在政府搭台扶助下,“宾弄赛嗨”浓浓的情谊不仅未曾淡去,还越发深刻了起来。
记者了解到,2013年,当地正式将“宾弄赛嗨”作为一项重要的民族团结互助机制提出来并加以打造,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召开民族团结动员会,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建立了“宾弄赛嗨”友好关系档案,利用传统节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工作,引导鼓励群众开展“心连心”活动、“亲串亲”走亲戚活动、“手把手”传授技术活动、“情系情”互助活动,以达到增强情谊、拓展交流渠道的目的。对“宾弄赛嗨”户多、有突出感人事迹、有突出效果的,还专门进行评比表彰,助推民间“宾弄赛嗨”户的交往传承。
通过一系列措施,“宾弄赛嗨”民族团结互助机制成为了孟连县民族团结工作的“品牌”,经济社会成效显著。发源地景信乡298户傣族群众和周边各族群众结成“宾弄赛嗨”户1117户,从安居房建设到产业发展,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受惠于“宾弄赛嗨”机制良多。
2015年,在景信乡安居工程的推进过程中,撒拉科大小寨的30来户拉祜族群众资金不足,景信一二组的村民得知了这一情况后,20户傣族村民凑了20万元钱,借给缺资金的30多户拉祜族村民,还专门出工出力,帮助他们建起了安居房,大家都住上了干净宽敞的安居房。
不仅如此,景信乡还引导“宾弄赛嗨”通过相互交流农业生产经验、相互传授先进种植技术、相互推荐新兴优势产业等方式,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景信乡景冒村傣族村民召保,家有拉祜族、傣族“宾弄赛嗨”共8户。在景信乡招商引资引进砂仁种植项目后,召保成立了孟连成盛砂仁农民专业合作社,多次动员“宾弄赛嗨”们加入合作社共同发展,“手把手”教授砂仁种植管护技术。香砂仁亩产1000公斤,鲜果5-6元/公斤,干果50元/公斤,经济收益高,生态收益也很好。了解到这一点后,“宾弄赛嗨”积极种植,扩大了砂仁种植规模,成为当地有名的脱贫致富绿色产业。
2018年末,景信乡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00元,未脱贫贫困人口数从2014年682户2148人减少到49户110人,贫困发生率16.75降至0.86%。这一成绩单背后,不乏“宾弄赛嗨”们的努力。
现在的景信乡,经济发展、民族团结、人们安居乐业。不少中老年人精通2至3种其他民族语言,年轻人以汉语作为中介语的情况则更为普遍。各民族之间通婚交往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景信乡糯各村芒庄村民小组共有42户群众,各民族通婚的就有21户。在一个屋檐下生活,大家互敬互爱,血脉相连,当地人说:“这表示大家有最高的认同感!”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