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国内综合 正文
14年保护,“中华水塔”美丽复归
2019年07月23日 12:19:53 来源:新华网

  打开中国植被分布图,西南部的白色冰川与褐色的高山裸岩之间,有一处被大片翠绿色覆盖的土地,无数毛细血管般的溪流自此发源汇集,一路东去。

  这是被誉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每年输出600亿立方米清洁水。

  昔日,受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因素影响,当地草原一度过牧超载,生态发生严重退化,致下游水患频仍。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花石峡镇东泽村牧民才旦今年55岁,对此记忆犹新。他家临近冬格措纳湖,位于黄河源头附近,曾是一片水草丰美之地。最多的时候,一家5口人养了1000多只羊,500多头牦牛。

  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当地草场状况变得越来越差,常刮7、8级大风,周围湖泊及河流也开始干涸。在海拔较高、地处深山的夏季草场居住时,为让牲畜饮水,才旦常赶着牛羊去很远的水源地,来回需要一整天。

  草场不复存在,牧民何去何从?

  2006年10月,才旦一家决定迁往临近州县居住。当年起,整个三江源地区近10万牧民陆续离开世代居住的草原,超过70万户农牧民主动减少了牲畜养殖数量。

  为遏制三江源地区生态退化趋势,2005年至今,国家在当地累计投入超180亿元,实施人工草补播、黑土滩治理、草原有害生物防控等生态工程,一批批干部专家前赴后继扎根于此,寻找生态恢复“良方”,并取得成效——2013年底,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结束。与2004年相比,三大江河源头年均向下游多输出58亿立方米的优质水,草原产草量提高30%。

  2014年1月,投入更大、标准更严格的二期工程接续启动。截至2018年,与一期工程实施结果相比,三江源地区草原植被盖度提高约2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由4.8%提高到7.43%,水域占比由4.89%增加到5.7%。

  三江源地区草青、天蓝、水碧的景象再度归来,个别地区生态状况甚至优于退化前的水平。

  在长江源头地区,家住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哈秀乡云塔村牧民生态监测员当真文德,近6年在村子周边陆续发现10多只雪豹。

  在黄河源头,玛多县黄河乡阿映村牧民闹瓦近期回到家乡,再次看到熟悉的“千湖美景”,看到了在草场上自由竞逐的藏野驴以及重披绿衣的山头。

  在澜沧江源地区,玉树州杂多县扎青乡地青村牧民布勇,近年来明显感到草高了、雨水更多了,家门口的河水像儿时一样再度奔流起来。在山上放牧时,他常能看到珍稀物种岩羊与家畜在同一片草场进食的情景。

  家乡生态恢复,让三江源牧民极为珍视。玛多县黄河乡阿映村牧民闹瓦说:“我们这里曾经源头断流、草原萎缩,国家下大力气把生态恢复得这么好,牧民有什么理由不珍惜?”

  记者近年在三江源国家公园采访时,多次看到当地牧民自发沿路捡拾垃圾。有1.7万当地牧民被政府聘为生态管护员,承担生态违法巡护、草原防火等职责,每月可获得1800元收入。越来越多放下牧鞭的牧民,开办藏家乐、藏餐馆,从事民族演艺等,减轻了草场承载压力,利用当地生态旅游资源走上致富道路。

  玉树州曲麻莱县曲麻河乡多秀村牧民卓玛加告诉记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现在生态这么好,以后根本不愁吃穿,日子只会越来越好。”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赫万成表示,通过14年持续保护,“中华水塔”载誉复归。今后,青海将在持续严格保护三江源地区的基础上实现生态资源永续利用,将三江源建设成为生态功能稳定、民族文化独特的自然保护地,使之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名片、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平台。

标签:牧民;三江源;草场;源地;翠绿色;毛细血管;生态恢复 责任编辑:金林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14年保护,“中华水塔”美丽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