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火柴厂旧照
杭州火柴厂产品外包装
7月31日,58岁的杭州火柴厂厂长胡午寅在截止时间前把所有申遗材料交给了杭州上城区非遗办。成立于1909年的杭州火柴厂曾经风光无限,但近年来销量连连下降,靠着文创火柴与出口业务基本收支平衡。日渐窘迫的状况不仅发生在这家百年老厂,也同样是国内仅剩的几十家火柴厂商共同的命运。
一群平均年龄几近半百的从业者希望将火柴作为商品的寿命再延长一些,但他们知道,那一天终将到来。“如果能用非遗的形式将火柴制作这种工艺保留下来,让后人还能知晓其中的文化魅力,那我们的努力就有价值。” 胡午寅说。
准备申遗 希望为杭火带来新机遇
创立于1909年清朝宣统元年的杭州火柴厂今年迎来了自己110岁的生日。作为它现在的掌门人,胡午寅在刚刚过去的7月完成了一项重要工作——申请杭州市上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7月31日,胡午寅在自己朋友圈写道:杭州上城区申请非遗截止日期,终于把我厂所有的申请资料交给了非遗办。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为弘扬浙江民族工业文化而努力奋斗。
8月2日,胡午寅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杭州火柴厂作为一个百年老字号传到自己手中,他希望尽可能地保存下来。为准备此次申遗材料,胡午寅总共花费了三个月时间。
他介绍,此次申遗是以杭州火柴厂为主体的火柴制作工艺。其中包括杭州火柴厂的创立时间、地址、发展过程,还有该厂在一百年历史中技术的变革。“关于这些历史,杭州档案馆有着非常完整的史料保存,有一些老厂资料甚至是第一次看到。”胡午寅说,杭州火柴厂曾经有过辉煌,20世纪80年代最兴盛时期,全厂职工1400人以上,年销售火柴超过80万件,买火柴要凭票。“那时的生产工艺和企业效益是相当不错的。”
在胡午寅看来,如果这次申遗成功,一方面能将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另一方面杭州火柴厂获得政府层面进一步的关注,或许能带来新的机遇。
火柴厂申遗,杭州火柴厂并非第一家。家喻户晓的“泊头火柴”制作技艺早在2009年已被列入河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泊头火柴传承人田向农对该技艺成为非遗的功能深有体会:如今,工厂除了依然在生产包括民用、贴广告、工艺类火柴等,更重要的社会责任是把火柴制作技艺等传统文化通过展览、讲座等形式向更多人进行宣传。“终有一天,火柴将告别日用商品属性,但是如果人们还能以一种文化传承的形式去了解它,那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行业现状 全国大型民用火柴厂不超5家
随着打火机的普及和老百姓用火方式的改变,火柴经营每况愈下。据统计,火柴行业最兴盛时期,全国共有200多家火柴厂。田向农算了算,到如今,生产民用火柴的大型厂家不超过5家,拥有先进生产线的则更少。
国内现存仅剩的几家火柴厂中,领导者多已年近六旬,员工平均年龄也在40岁左右。“工作并不轻松,工资也不高,年轻人都不爱来。”田向农说。
胡午寅回忆,直到2009年之前,他的厂每年都能销25万件左右。往后越来越少,2018年,杭州火柴厂的销量为5万件。“一年400万元的销售额,相较2017年下降20%,除去开支几乎没赚头。”
火柴销量去势明显的端倪其实从21世纪初期就开始显现。胡午寅2003年加入杭州火柴厂,随后临危受命成为厂长。彼时,火柴的市场需求量已明显下降,外地品牌因其低廉的价格对杭州火柴厂构成威胁。胡午寅坚持“百年老厂品质为先”的原则,不断投资建厂,还自掏腰包引进了流水线,算是稳住了市场。
曾有一度,因为产品低廉的售价与不断增长的用人、用工成本已经难以对等,胡午寅甚至需要拿自家的钱去养厂子和工人。家人不理解,他却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已经做了那么多不甘心停下来。
2018年10月,占地11亩、位于千岛湖的杭州火柴厂爆破拆除,为途经此地的杭黄高铁让路。杭州火柴厂的实体从此消失,如今人们看到印着杭州火柴厂字样的在售火柴皆是由该厂将订单下发到其他合作厂家完成制作的产品。而杭州火柴厂过去的老设备已成为展品,用另一种方式发挥着自己的余热。
文创路线 抱团经营延续火柴商品生命
如何让小小火柴升级转身,更加适应市场,如何让这个凝聚着历史记忆的物件传承下去,是火柴行业每一位领导者都在思考的问题。从2013年开始,田向农的泊头火柴相继推出脸谱火柴、山水火柴、画轴火柴。让火柴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更丰富的文化内涵。现在,数百种火柴还卖到了美国、荷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
田向农告诉北青报记者,在目前泊头火柴的经营板块中共分国内民用、出口和创意类火柴。而最后一种又分为和企业合作的贴广告火柴、收藏类火柴和文创类火柴。“目前来看,文创类的火柴要比贴广告合作的火柴销量更好。”他说。
这样的尝试也在杭州火柴厂内进行。胡午寅甚至曾找来自己刚毕业的儿子设计文创火柴,一批婚庆火柴、旅游火柴、艺术火柴应运而生。
除此之外,2013年成为全国火柴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的胡午寅干了件大事——整合全国火柴制造厂商,资源互补。胡午寅管这些厂长叫“火柴兄弟”,如今这个圈子里的兄弟人数屈指可数。除了几家还有生产线的工厂,剩下的都是粗放型加工。
没有了实体厂房的杭州火柴厂依然能将它的产品售至各地,而它们真正的产地或是黑龙江、或是福建、或在河南。“各地都有自己政策、人力、资源的优势。我们合作生产,把订单下发到这些厂家,既能节约成本,又维系了各自品牌的发展。” 胡午寅说。
为了火柴制造业的生命延续,这个行业的从业者没少花心思。但从目前来看,各类转型并未给这个行业带来明显的起色。“保证收支平衡”是大家在提到经济效益时,说得最多的词。
大家都知道,随着时代发展,这个行业终将走向末路。“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这个行当存续的时间更长一点。相比营商,我们更看重这份情怀。”田向农说,我们希望用文创的产品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保存下来的非遗形式也能在未来继续告诉人们关于火柴的故事。能让文化传承下去,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