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国内综合 正文
博物馆里住了5个月 李杭育绘就70米江河长卷
2019年09月25日 04:32:45 来源:钱江晚报 记者 马黎

  浙江在线9月24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马黎)听说李杭育“离家出走”了5个半月。

  昨天上午,我在中国水利博物馆见到了他,就在萧山,钱塘江边。

  前不久,钱报记者收到一张邀请函:中国水利博物馆特别推出李杭育创作的巨幅油画《水利中国》(70*2米)首展。

  作家李杭育,也是画家李杭育,已经办了8次个人展览,出了三本油画集,油画代表作《生命史》系列,摆脱了各种束缚,原始冲动,野蛮生长,自成一派。

  博物馆里睡了5个月

  交出70米《水利中国》长卷

  今年春天,中国水利博物馆馆长张志荣为了艺术地表现中国的绿水青山,展现新中国水利建设的成就,迎接新中国70华诞,想约请一位画家画一幅中国江河治理的全景图。

  李杭育提议,不如用油画。

  昨天,中国水利博物馆二楼的一个单独展厅,70米长2米高的全景式巨幅长卷,从西到东,铺满展厅。

  “这是几幅画啊?”很多观众在问。

  “就是一幅画,分成了14个单元。”李杭育笑着一次次纠正。

  很多人都不太相信,一个人怎么能完成70米长的油画。

  更难的是,画中要体现中国七大水系,从青藏高原开始,穿越黄河、长江、珠江、海河、淮河、太湖等,最终钱塘江入东海,集中反映三峡水利枢纽、南水北调、小浪底枢纽、龙羊峡水电站等一大批巨型、大型水利工程。而画布从南到北,只有2米高。这么多内容,李杭育用杭州话说,介个弄弄?

  “我这人唯一的长处就是胆子比较大,勇于实践,错了就改。”

  于是乎,今年4月开始,他就搬到了水利博物馆,楼上睡觉休息,楼下画画,中午11点半起床,12点博物馆食堂吃一口,顶多15分钟,接着继续画。最长的一天,他画了12个半小时,画到午夜1点。

  9月20日,他发了一条朋友圈——

  今天完成了巨画《水利中国》的全部绘制工作,在水博食堂吃了晚饭,出发回家,一应物什装满了后备箱(还有电脑和小冰箱等下回再拿了)。解脱了!

  从青藏高原画到东海之滨

  颜料就用了100多种

  这样的画,李杭育从来没画过,他用上刷子,大涂大抹,也用尽绣花功夫精雕细琢。

  “这个画,要动很多脑筋,要想得很多很多。”他把长卷分成了14个单元,一个单元接着一个单元,按顺序,无缝衔接地画。

  色彩,是李杭育的油画辨识度最高的部分。《水利中国》里用到的颜料就有100多种,光是绿色就有十多种,线条、块状、点彩、立体、动感、光与阴……

  画中有大量的山,不能重复感太强。这也是李杭育擅长的。

  他从西方古典圣像的背景中汲取营养,从马蒂斯的线条、马奈的构图、梵高的色彩,到当代大师大卫·霍克尼的情景写实,从巴比松画派、印象画派到巡回画派,从标准的写实到现代主义的装饰手法,甚至还有中国画的大写意笔调。

  “中国之大,从西到东万里,从北到南万里,气候风土不同,又有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祖国河山的大千气象,千姿百态,我不能用单一的手法来表现。我就是个鲁迅说的‘拿来主义者’,用尽一切手段来艺术地展现祖国的绿水青山。”

  李杭育画水,天人合一,天生一对。他小时候就生活在钱塘江边的九溪,他的小说十有八九以水为魂,代表作品“葛川江”系列小说,也是水,更不用说最有名的《最后一个渔佬儿》,充满着对生态环境恶化的忧虑。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李杭育还是浙江省水利厅的亲水大使。从去年开始,他就花了很多精力研究水利文化,“这幅作品,从雅鲁藏布江到东海之滨,水塑造了中国大地。70年来,新中国水利人除害兴利,让水更好地造福人民。”

标签:杭育;水利;中国;长卷;油画 责任编辑:马轶伦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博物馆里住了5个月 李杭育绘就70米江河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