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看到这些,会知道当时的中国发生了什么。”70岁的民间收藏家蒋盛武小心翼翼地将部分火花(火柴盒贴画)、粮票等重新规整。
蒋盛武与他的收藏。刘曼 摄
作为一名“收藏痴”,与新中国同龄的蒋盛武共收藏了80万张火花、面值60万斤的粮票,在收藏界小有名气。
“我们儿时的生活条件远不能与现在相比,文化生活就更谈不上了。”蒋盛武说,他自小就喜欢把烟盒纸、糖果纸、火柴盒、邮票等捡来玩味。
蒋盛武最初收藏火花,是觉得它好看,但随着集花的进展不断加快,他发现火花的题材甚广,涉及到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艺术、体育卫生等各个方面。
“新中国成立后,火花大力宣传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如‘各行各业支援农业’‘加速四化建设’‘祖国新貌’等。”说起火花,蒋盛武如数家珍。
蒋盛武收藏的三毛流浪记的火花。 刘曼 摄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一次性打火机迅速占领市场,火柴行业开始走下坡路,可收集的火花品种大大减少。同时,蒋盛武因工作经常出差,接触到各地的粮票,起了收藏粮票之心。
粮票正式停用前夕,当时在株洲中南无线电厂工作的蒋盛武马上行动,开始多方收集粮票。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蒋盛武收集了从5钱到3000斤面量的粮票20多万斤。
在全国第三届粮票交流会上,他的藏品引起“粮友”的注意,一枚罕见的竖式中国人民志愿军餐票更是引起轰动。
蒋盛武整理好的成册的火花。杨华峰 摄
那票正面印着威武的战士,手握转盘式冲锋枪,下面是齿轮、麦穗、青松、高山,图案细致精美。当时有人愿出2000元人民币买下,但蒋盛武拒绝了,表示这是珍贵藏品,永不出售。
“粮票是记录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粮食发展的实物史料,值得一辈子收藏、研究。”蒋盛武说。
蒋盛武的住房比较小,为了收纳藏品,所有墙面都装上了靠墙的架子,顶到了天花板。记者置身其中发现,每类藏品都被他分门别类,用文件夹、卷轴等整理得井然有序,几乎每套火花及粮票都有详细介绍。
红楼梦主题火花。刘曼 摄
“收和藏是两码事,只收集不整理研究是不能持久的。”蒋盛武说,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中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期,人们开始“脚步匆匆”,对“过去”不甚了解,他也由此意识到这些老票证的现实意义。
1996年,蒋盛武在长沙举办了一场粮票展,吸引数万人观展,在当地掀起一股“集粮”热潮。此后,他经常将自己的藏品在公共场合展出。
进入新世纪,这类老票证、老物件展览更盛,每次蒋盛武都会挑出不同时期、不同领域最有代表性的粮票、火花参展,有时还自愿担当讲解员。因藏品多到家中放不下,蒋盛武自费在邻近市区的乡下打造了一间博物馆。
蒋盛武收藏的粮票。杨华峰 摄
与新中国同龄是蒋盛武颇感自豪的一件事。“感恩这个时代。”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让蒋盛武感叹,吃不饱的年代已彻底远去,社会便捷到出门只要带手机,车票或许都将消失。他打趣道:“这可能是我的下一个收藏方向。”
接下来,蒋盛武打算将博物馆的藏品及设施进一步完善,让更多年轻人了解“那个年代”。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