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广州建设成为世界文化名城,近日,《广州市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20-2035年)》发布。《规划》设定规划期限近期到2022年,远期至2035年。规划到2035年广州每万人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达到2000㎡,建筑面积总需求量约为500万㎡。其中,到2022年每5.5万人就可拥有一座图书馆。(12月25日《广州日报》)
广州市的“文化名城”打造,可谓“大刀阔斧”。《规划》以打造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全球区域文化中心、世界文化名城为目标导向,重点从加强城乡充分平衡发展、提升设施空间品质、打造文化特色品牌三个方面固强补弱,规划布局全市公共文化设施,推动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尤其“每5.5万人拥有一座图书馆”的规划,更彰显了“财富之城”的底气。
打造书香社会,打造书香城市,我们就需要有“大手笔”“大投资”的魄力,把钱花在文化事业上,值!最近这几年,我国倡导传统文化,倡导书香社会,对于文化的投资越来越大,“图书馆越来越多了”成为一道绚丽文化风景:据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止2019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196个,其中包括国家图书馆、少儿图书馆、省级图书馆、地市级图书馆、县市级图书馆、县级图书馆。再加上小型的农家书屋和校园图书馆以及社区图书馆,图书馆的数量可谓“星光灿烂”。
“图书馆越来越多”,当然是个好现象。但是,“图书馆越来越多”之后的事情还需要进一步去做,那就是还得要“阅读兴趣越来越浓”。说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说说“24小时图书馆”了。很多城市都打造了“不打烊的图书馆”,24小时服务读者。这原本是好的服务模式,问题在于“城市的灯火里”,“深夜图书馆”里的灯光还是显得“灰暗了些”。与灯红酒绿的娱乐场所相比,这里依然是“灯火阑珊处”。最近,宁波市的一家“24小时图书馆”变成了“12小时图书馆”,从营业时间上看减少了12个小时,而在减少了12个小时的背后是什么!不是人家“没有服务的心”,而是无法让工作人员“独守空房”。
当然,这并不足以证明“书籍是寂寞”的,而是说我们的阅读兴趣还需要更加浓烈一些。作为文化部门需要在布局图书馆上多些精准化的服务,比如打造“30分钟阅读圈”“15分钟阅读圈”,让“喜欢读书的人”阅读起来更加方便,多建设小型的“身边的图书馆”;比如要多打造“新媒体图书馆”,用电子阅读吸引年轻读者;比如出版部门要多出版适合年轻人阅读诉求的书籍,多些“口袋书”,短小精悍的“小部头”。语言使用需要更加符合时代特点,新的阅读习惯。
总之,需要想办法激发阅读兴趣,用“阅读兴趣更浓”扮靓“图书馆越来越多”。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