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发明专利授权同比增长17.1% 创新主体快速获权创新成果及时转化
在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背景之下,我国发明专利授权仍然实现了同比增长17.1%,审查周期进一步缩短,高价值专利审查周期压减至14个月。这有利于创新主体快速获得权利稳定可靠的专利授权,促进创新成果及时转移转化。
2020年,我国主要知识产权指标均符合预期,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专利、商标、地理标志、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一系列统计数据,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在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背景之下,我国发明专利授权仍然实现增长。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显示,去年全年发明专利授权同比增长17.1%,审查周期进一步缩短,高价值专利审查周期压减至14个月。“这有利于创新主体快速获得权利稳定可靠的专利授权,促进创新成果及时转移转化。”国家知识产权局战略规划司司长葛树说。
量多质好
疫情的肆虐,并未阻断人们创新的热情。在过去的一年,我国知识产权事业依旧蓬勃发展,新近出炉的全年各项数据让人眼前一亮。
专利方面。2020年,我国发明专利授权53.0万件。截至2020年底,我国国内(不含港澳台)发明专利有效量221.3万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5.8件,超额完成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预期的12件目标。受理PCT国际专利申请7.2万件,其中国内申请人提交6.7万件。我国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37.7万件,外观设计专利授权73.2万件。专利复审结案4.8万件,同比增长28.9%,无效宣告结案0.7万件,同比增长34.1%。
商标方面。2020年,我国商标注册576.1万件,收到国内申请人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申请7553件。完成商标异议案件审查14.9万件,同比增长64.7%;完成各类商标评审案件审理35.8万件,同比增长7.8%。
地理标志方面。2020年,受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10个,批准保护地理标志产品6个,核准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企业1052家,核准注册地理标志商标765件。截至2020年底,累计批准地理标志产品2391个,核准专用标志使用企业9479家,累计注册地理标志商标6085件。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方面。2020年,我国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登记申请14375件,同比增长72.8%;发证11727件,同比增长77.3%。
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方面。2020年,全国知识产权系统共处理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案件超4.2万件。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得分首次超过80分、达到80.05分。我国专利、商标质押融资项目达12039项,同比增加43.8%;质押融资总额达2180亿元,同比增长43.9%。
不仅量多,质也好。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新闻发言人胡文辉介绍,截至2020年底,我国国内有效发明专利中,维持年限超过10年的达到28.1万件,占总量的12.3%,较上年提升1.0个百分点。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国内拥有有效发明专利的企业共24.6万家,较上年增加3.3万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0.5万家,拥有有效发明专利92.2万件,占国内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的近6成。
我国企业海外知识产权布局能力也在2020年得到进一步增强。2020年,受理国内申请人提交的PCT国际专利申请同比增长17.9%;收到国内申请人提交的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申请同比增长16.1%。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1月至11月,我国知识产权使用费出口额为74.7亿美元,同比增长24.2%。
助力融资
在2020年的各项数据中,全年发明专利授权同比增长17.1%,是国家知识产权局有效应对疫情的一个注脚。
葛树说,在疫情期间,“我们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专利审查相关工作安排,精心筹划严密组织,通过加强审查员队伍建设、加快信息化系统升级改造、优化审查周期管理等措施,建立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工作模式,审查质量和审查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为克服疫情影响,国家知识产权局还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便民利企服务,及时出台涉及网上办理业务、权利恢复、减少材料提交等便利化救济措施,对涉及疫情的专利申请开通“绿色通道”,予以加快审查。“上述措施,有效激发了市场创新活力,起到了对冲疫情影响的积极作用。”葛树说。
为应对疫情,国家知识产权局还积极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金融服务工作,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落实“六稳”任务,做好“六保”工作。
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司司长雷筱云介绍说,在疫情发生后,国家知识产权局迅速行动,联合市场监管总局和药监局发布《支持复工复产十条》,印发《关于大力促进知识产权运用 支持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通知》,指导全国31个省级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出台各类应急性政策文件70余件,充分发挥知识产权融资作用,及时纾困助企。
在强化政策指导之外,还大力优化登记服务。设立质押登记绿色通道,疫情期间为5000余家企业提供即刻办理的加急服务;大幅提高登记效率,专利质押纸质办理压缩至3个工作日,电子化办理压缩至1个工作日。
同时,加强交流对接。联合银保监会遴选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及保险典型案例,推动有关地方在53个产业园区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活动,参与活动的银行和企业等超过1600家,通过政策宣讲、经验交流和银企对接,实现现场签约7.1亿元。
此外,创新金融产品。指导地方规范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形成多种产品模式,被国务院列入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向全国复制推广。指导保险机构陆续推出知识产权海外侵权责任保险、知识产权资产评估职业责任险以及商标、地理标志被侵权损失保险等新的保险产品,进一步丰富知识产权保险产品体系。
援助维权
市场主体对创新日益重视,但在知识产权保护过程中也会遇到诸多问题,在过去一年,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在解决企业难题方面大显身手。
2020年6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动构建横纵协调、点面结合、社会共治的维权援助工作体系,实现专利、商标、地理标志、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服务全国“一张网”。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保护司司长张志成介绍,目前,共有维权援助机构1000余家,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区,2020年共办理维权援助申请3.3万余件,提供咨询指导服务4.3万余次,提供知识产权侵权判定参考意见9384件。另外,目前全国参与维权援助服务的高校达到194个、社会组织386个,全国知识产权保护志愿者5200余人,维权援助专家5100余人,维权援助社会共治力量日渐充实。
加强平台建设,通过信息化方式强化资源整合,也大大方便了权利人维权。2020年4月26日,国家知识产权局改版上线中国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线上服务平台,初步整合了全国维权援助资源,并实现线上案件受理、答复反馈、信息报送、资源共享等功能。2020年,平台共发布国内外维权案例61个,国家和地方维权援助政策法规112项,维权援助知识库问答196个,网站访问量达到54万次,进一步方便了权利人和社会公众的维权。
“维权援助是社会公众和创新主体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方式,也是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的重要方面。”张志成说。
在过去的一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加强了工作指导,各地维权援助服务网络不断拓展,亮点纷呈。各地均出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维权援助的政策文件,推动维权援助服务体系向基层延伸。北京、江苏、浙江、广东、山东、湖南等多地已建立省、市、县三级服务体系。天津、广西等多地制定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指南,宁波保护中心推出中小微企业维权援助计划,上海维权援助中心连续3年进驻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北京维权援助中心管理的首都保护知识产权志愿服务总队被评选为“首都最佳志愿服务组织”,烟台保护中心建立的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获评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