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0日,武汉16家方舱医院全部宣告休舱。新华社发
武汉东湖。陈卓摄/光明图片
1921年,5位湖北籍代表出席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新的篇章。
2020年,6100万荆楚儿女同心战疫。“武汉必胜、湖北必胜、中国必胜”的强音,响彻中华大地。
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跨越中,湖北人民从未缺席,敢为人先,勇立潮头。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湖北人民正砥砺奋进,以“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为己任,浴火重生,奋力抒写一幅凤舞楚天的时代长卷。
1.从红色沃土汲取奋进前行的不竭滋养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当前,湖北上下正以党史学习教育为牵引,从百年党史中传承艰苦奋斗的精神,砥砺责任担当的品质,激发思想解放的活力,淬炼敢为人先的胆识,开辟新局。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在13名代表中,董必武、陈潭秋、李汉俊等5人都是湖北籍。不仅如此,在上海开会时所在的李公馆,正是湖北潜江人李书城、李汉俊的住所。
“为自由而战,为人权而战!”1923年2月4日,在党的统一领导下,京汉铁路数万工人统一罢工。7日,军阀吴佩孚在武汉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共产党员林祥谦高呼“我的头可断,工是不能上的”,英勇就义。如今,在二七长江大桥西头,武汉二七纪念馆巍然矗立,诉说着革命先烈的英勇无畏。
随着全国革命形势的变化,1926年9月到1927年10月,中共中央机关由上海迁到武汉。中共中央在武汉期间,作出了一系列影响中国革命进程的重大决策。
1927年8月7日,在武汉鄱阳街的怡和新房里,瞿秋白、毛泽东、邓中夏等21位革命志士,在敌人眼皮底下召开紧急会议。毛泽东掷地有声地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中国革命从此开始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1927年11月,湖北黄安(今红安)、麻城的农民自卫军和义勇军,攻打黄安县城,打响了鄂豫皖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右派的第一枪,史称“黄麻起义”。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0月,董必武等筹备建立八路军武汉办事处,中共中央长江局也在这里办公。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拉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新中国成立以后,湖北因为地处“国之腹心”,成为诸多重大工程和国家战略的承载地。
195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飞架南北,长江天堑变通途。武钢、武船、二汽等国企纷纷布局湖北。改革开放以来,三峡大坝、南水北调工程、国家四大产业基地等“大国重器”次第落子湖北。在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之中,湖北更是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重要部署的交汇点和承载地。
天翻地覆慨而慷。1952年,湖北生产总值仅为24.51亿元,2019年全省生产总值实现45828.31亿元。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百业待兴,到1998年无畏战洪,再到2020年与疫情殊死搏斗,湖北与共和国同奋进、共成长。浴火重生的湖北,正以崭新姿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2.当好疫后重振开创新局的“排头兵”
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新冠肺炎疫情对武汉经济带来剧烈冲击,也催生新的机遇。线上医疗、直播电商、线上教育等线上新消费蓬勃发展。数字经济为武汉疫后重振注入澎湃动力。国内数字经济百强企业已有40%在汉落户。
武汉是中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拥有92所高校、73名院士、130万在校大学生,每10个武汉人中就有1名在校大学生。如何推动科教资源优势变成发展和竞争优势?启动院士专家引领高端产业发展计划、成立产业基金、组建“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武汉以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创新驱动发展。
今年37岁的武汉理工大学教授何大平,致力于实现石墨烯材料的产学研一体化,助力中国走向石墨烯研发制备强国。2017年,他携科研成果毅然归国;2018年,他成功研发出具有极好灵敏性和稳定性的石墨烯掺杂改性氧电极材料,实现了钢液定氧传感器国产化,打破外国公司长期垄断;2019年,他和团队搭建起国内第一条高导电宏观石墨烯膜生产线;2020年,他建立的湖北省宏观石墨烯专业型研究所获批省级平台……
一部武汉城市发展史,就是一部城市与人才共生共荣共赢的奋斗史、创业史、追梦史。
如今的武汉,更是以努力当好“金牌店小二”的自觉,营造良好的人才生态和营商环境,让各类人才在武汉“创”有空间、“干”有舞台、“成”有机会。
2021年一季度,武汉地区生产总值3574.1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58.4%;新登记市场主体5万户,同比增长236.1%。武汉经济运行加快恢复,开局漂亮。武汉奋勇争先、辐射带动,是湖北构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格局的题中之义。
湖北省委政研室有关负责同志曾表示,“一主引领”,既要看武汉一家“领唱领舞”,还要看武汉城市圈九家“合唱共舞”。“两翼驱动”,就是推动“襄十随神”“宜荆荆恩”城市群由点轴式向扇面型发展,打造支撑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南北列阵,形成“由点及面、连线成片、两翼齐飞”的格局。“全域协同”,就是要大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整体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襄阳围绕项目投资上规模、项目建设上档次、项目服务上水平‘三上’下功夫。”湖北襄阳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付劲松介绍,襄阳“十四五”期间共谋划重大项目3612个,总投资规模达4.18万亿元。1月,襄阳举行2021年“开门红”暨一季度重大项目“三集中”活动,宜昌举行2021年首场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2月,武汉举行2021年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
抢时间、抓机遇,强功能、补短板,湖北人民正镌刻着浴火重生的荆楚新貌。
3.把“汉绣”功夫注入社会治理
一人一码,扫码通行。出示健康码成为武汉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场景。
2020年2月8日,“武汉战疫”小程序上线。截至2021年4月,健康码社区扫码总量累计近5亿人次,总调用近11亿次。2021年4月,由武汉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腾讯公司组建的武汉智慧城市“一码互联”项目团队,荣获2021数字中国创新大赛·数字政府赛道一等奖。
武汉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大数据管理处处长薛童介绍,武汉市正在加快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打造武汉“城市大脑”。它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应用支撑四大基础能力平台,各部门各单位各区可以依托这些能力平台来建设更多便民服务和社会治理的智慧应用场景。武汉正将健康码扩展为市民码,加载更多的便民服务。
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武汉考察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要着力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和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
一年多来,针对疫情防控中暴露出的问题和不足,武汉深入实施健康幸福保障、创新驱动发展、基层治理创新、城市品质提升、先进文化点亮、平安武汉创建、依法治市示范、党的建设保障“八大工程”,奋力建设一座创新、开放、幸福、宜居的现代化大都市。
“‘八大工程’既从细节上着眼于武汉城市治理的短板、不足和弱项,又在宏观上系统回答了‘为何治理’‘为谁治理’‘谁来治理’‘如何治理’等关系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大问题,既体现了武汉城市治理的‘绣花精神’,又彰显了武汉超大城市的澎湃气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武汉城市治理中的生动体现。”武汉大学副校长周叶中说。
不仅是在武汉这样人口超过千万的超大城市,在湖北的县城、乡村,处处可见社会治理的精细化。
2016年初夏,黄梅县西河桥社区七旬老人王亚雄在屋顶检漏时不慎摔下,右腿骨折。社区党委书记张勤学急忙将老人送医,并联系了老人家属。
如何更好地照顾社区老人群体?张勤学和老人儿子王永开始谋划创建一个数字化的“智慧社区”。2019年12月,社区的“智慧平台”1.0版本上线。随后,黄梅县委组织部、黄梅镇和西河桥社区三级联动,开发以“互联网+党建+居民服务”为主的“智慧社区”服务平台。党员和志愿者利用3个多月时间,将社区3800余户、13000多个居民及143名党员的相关信息摸排、导入平台。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西河桥社区利用智慧平台,极大提升了防控效能。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当前,湖北正以《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省域治理现代化的决定》为“线路图”和“任务书”,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资源下沉,下足基层治理的“绣花功夫”,推进城乡基层社会治理,让老百姓收获满满的幸福感、安全感。
4.荆风楚韵温润人心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推展开荆楚大地的历史卷轴,荆楚文化在中华文化星河之中格外璀璨。神农架梯尝百草,尹吉甫《诗经》采风地,屈原留诗处,三国角逐场,道教圣地……
近年来,湖北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着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传承发展。
黄冈,古称黄州,历史上有“全楚文峰”之美誉,拥有特色鲜明、博大精深的名人、戏曲、禅宗、医药、生态、红色等优秀文化资源。黄冈深入挖掘、系统阐发历史文化所蕴含的时代价值,推出《东坡》《李时珍》《活字毕昇》《传灯》《大别山母亲》《槐花谣》《疫·春》等原创黄梅戏100多部,黄梅戏电影《东坡》、电视连续剧《铁血红安》等影视剧30多部,《太阳最红》等中长篇小说200多部,先后荣获中国电影华表奖、湖北省五个一工程奖、湖北文学奖。
不止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湖北还依托中共中央在武汉、革命老区、伟大抗疫精神等丰厚的红色资源,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恰逢建党百年,2021年4月,“书香武汉·全民读书月”的主题格外不同。武汉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红色经典读书活动,推动全体市民广泛参与、深度参与。
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武汉读书月特别顾问邬书林说,此次武汉全民阅读活动很好地把读经典、读传统和读革命红色文本有机结合起来,很好地把全民阅读有效的开展和党史学习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5月18日,“忆百年风华 追革命足迹——寻访英雄武汉红色记忆”暨“5·18国际博物馆日”活动在汉口江滩举行。“文化遗产遗迹,是英雄城市的历史见证,它们构建起武汉最深沉持久的城市自信。”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张宏斌说,武汉市红色文化场馆积极探索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模式和方法,充分发挥党史学习教育主阵地作用,打造精品展览,优化场馆环境,推动了红色革命文化教育深入人心。
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一座城市亦是如此。从文学抗疫到抗疫文学,作家们正用文学书写武汉这座城市的精神。
“一座城市的气质归根结底是一座城市的文化气质,更是一座城市的文学气质。”湖北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文坤斗说。
2020年,《雷神山战疫日记》《我的方舱日记》《风雨同行:全国书法名家抗“疫”作品集》《战“疫”书简》等抗疫主题书籍在湖北付梓,不少书籍版权还输往海外,生动讲述了武汉故事、湖北故事和中国故事,高扬了国人的精气神。
在湖北省作协主席、武汉市作协主席李修文看来,疫情之后,武汉已经重获新生,武汉的筋骨正在重造。作家要跟上城市成长的节奏,做一个忠实的记录者,为正在发展的武汉创作更多的优秀文学作品。
5.探寻“两山”理念的湖北转换公式
万里长江奔腾入海,自西向东横贯湖北1061公里。湖北因水而名,因水而兴,也曾为水所困,如今与水共生。
湖北恩施,古有鄂西门户之称。长江在此穿山东出,进入湖北。山高谷深,水流湍急,交通不便。这里,曾是众人眼中的“穷山恶水”,属于深度贫困地区。而今,“中国好山水,天赐恩施州”,这里已经成为人们心向往之的旅游和康养胜地。
这种转换与蝶变,正是恩施坚守绿色是本色和底色,扛起污染防治政治责任,加快绿色发展建成全省特色产业增长极所换来的。截至“十三五”末,恩施共有省级及以上生态乡镇76个、生态村696个,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57处(2020年整合优化为37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
“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穿过恩施,长江流入宜昌。5月16日清晨,在宜昌市葛洲坝下游附近,几只江豚在水中嬉戏,时而跃出水面,时而钻进水里。
“最近几年江上摄影惊喜不断。”63岁的摄影爱好者杨河介绍,2014年,自己第一次拍到江豚路过宜昌江段的踪迹,2019年10月开始可以拍到江豚戏水逐浪的场景,而现在至少有两群江豚已经在这里定居。
昔日“化工围江”,今日江豚逐浪。这是宜昌践行长江大保护的生动体现。
宜昌出台国内首个地级市环境总体规划,组建湖北省首个流域综合执法机构——黄柏河流域水资源保护综合执法局,成立环保警察支队。同时,全力推动河流、湖泊四级河湖长全覆盖,关停搬转化工企业134家,取缔非法码头216个,关闭沿江排污口26个,码头、锚地岸电全覆盖,在全国首创船舶污染物协同治理系统“净小宜”。此外,宜昌更凝聚起各方治理力量。中小学生同上生态文明课成为“生态小公民”,“长江哨兵”屹立清漂船头义务巡查,“三峡蚁工”4万多人次累计清理垃圾近千吨。如今,绿意盎然的宜昌,森林覆盖率达65.16%,位居湖北省市州第一。
一城秀水半城山,大江大湖大武汉。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武汉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施安澜长江、清洁长江、绿色长江、美丽长江、文明长江“五大行动”,着力突出滨江城市特色,打造生态宜居之城。江汉朝宗,两江四岸的江滩滨水空间成为网红打卡地;城市绿心,一百公里的东湖绿道成为武汉市民的幸福道;见缝插绿,口袋公园如同天女散花般地镶嵌江城大地……
“青山无墨画常新,绿水无弦歌永在。武汉市是个天生丽质的城市。”在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傅才武看来,武汉有望成为未来生态文明城市的标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湖北持续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一江清水东流、一库清水北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生态正在形成。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