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助力高质量发展(财经眼)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国内综合 正文
我国绿色信贷规模位居世界第一,绿色债券发行规模跻身世界前列
绿色金融助力高质量发展(财经眼)
2021年07月19日 11:31:06 来源: 人民日报 记者 欧阳洁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金融支持是重要一环。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积极发展绿色金融,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多种形式的融资支持。当前绿色金融发展成效如何?大力发展绿色金融还需要在哪些方面继续加力?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创新金融产品,助力绿色发展

  一季度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超过13万亿元,绿色债券累计发行规模超过1.2万亿元

  山东青岛水务集团下属的青岛百发海水淡化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海水淡化的企业。在百发海水淡化厂的西侧,占地10万平方米的海水淡化生产基地正在紧张施工,未来这里将建成淡化厂二期工程,大大增加青岛市淡化海水供应量。

  “青岛本地淡水资源不足,而青岛靠海,最大程度地利用海洋资源解决用水问题,能为未来城市发展留出空间。”青岛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蔡宏亮说,百发海水淡化厂一期工程2013年建成,到2017年底实现满负荷生产,每天淡化海水能力为10万立方米,供水量占到青岛市区总供水量的10%至15%。

  随着城市发展,用水需求量日益增长,百发海水淡化厂扩建势在必行。2019年,青岛水务集团打算新建与一期淡化海水能力相当的二期工程,扩建完成后,百发海水淡化厂将形成20万立方米/日的淡化海水生产能力。兴业银行了解到企业需求后,第一时间为企业设计融资方案,提供资金支持。

  2020年11月4日,兴业银行独立主承销的青岛水务集团2020年度第一期绿色中期票据成功发行,发行规模3亿元,期限3年,募集资金专项用于百发海水淡化厂扩建工程。“这是我国境内首单蓝色债券,也是全球非金融企业发行的首单蓝色债券。”兴业银行青岛分行绿色金融部总经理侯保平说,蓝色债券是专门服务于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发展海洋经济的一类创新型绿色金融产品,目前在全球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尚未建立专门的蓝色债券发行标准和认证流程,这次青岛百发海水淡化项目债券发行将为国内蓝色债券发行和标准体系构建探索路径。

  保证项目的“绿色”属性和可持续性,是绿色金融产品的关键。“这个海水淡化项目采用世界先进的反渗透工艺和双膜法海水淡化技术,能高效利用海水资源,减少淡水资源消耗,还能提高整个市政系统水质。”兴业银行青岛分行营业部总经理张杨说,项目采用了市场化运作模式,还款来源有保证,使项目更具有可持续性。

  蔡宏亮介绍,海水淡化后,一部分直接进入市政管网系统,政府部门按照协议标准付费,还有一部分通过专用管道,直接供应给企业,两项收入足够偿还债券本息。

  “投资者认购债券的积极性很高,认可度也很高。”兴业银行青岛分行副行长丁武民介绍说,相比普通债券,发行绿色债券募集资金用途要符合人民银行、发改委、证监会联合发布的绿债目录的投向要求和标准,通常还需要绿色评估机构或主承销商出具绿色评估报告,对资金使用情况、项目进展情况、项目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跟踪评估,确保募集资金全部投向绿色产业项目,而发行蓝色债券,第三方认证机构又为债券增加了一道“蓝色”认证,确保资金用于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海洋经济发展。

  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人民银行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超过13万亿元,同比增长24.6%,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2.3个百分点,规模位居世界第一;绿色债券累计发行规模超过1.2万亿元,跻身世界前列。

  培养长期投资理念,增强绿色投资能力

  绿色产业涉及领域广阔,专业性强,金融机构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风控能力

  2016年,人民银行、财政部、发改委等7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2021年人民银行提出构建包括绿色金融标准、环境信息披露、政策激励机制、产品创新体系、国际合作在内的绿色金融体系“五大支柱”。“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大力发展绿色金融”。

  “发展绿色金融关键在于培养长期投资理念,增强绿色投资能力。”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说,从传统视角来看,绿色融资项目普遍存在资金需求量大、投资周期长,收益相对较低、风险较大等问题,可能缺乏商业可持续性。但随着绿色资产的投资价值越来越受到认可,那些具备专业绿色投资能力和先进风险控制体系的金融机构会更具市场优势。

  绿色产业和绿色转型发展能兼顾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以及生物制造、新材料等绿色技术的日益成熟,可推动各行业降本增效,在创造巨大价值的同时带来可观的环境效益。”绿动资本董事长白波介绍,以生物制造为例,由于基因测序和编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发展,使得生物合成的成本下降,效率提升,原来一些化合物通过化学合成途径难以完成,现在可以通过生物技术合成。在这个过程中,生产流程变短,也能避免重污染。

  绿色产业涉及领域广阔,专业性强,金融机构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才能慧眼识珠,持续推进绿色金融服务。“绿色金融不仅涉及绿色能源、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直接降低碳排放的产业,还涉及碳汇、碳捕集技术等负碳排产业,这些产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机构需要深入研究负排放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减排效果,提高对绿色项目的识别把控能力。”中国银行研究院院长陈卫东说,“与传统产业相比,绿色金融产品的风险更加复杂,不仅有传统信贷风险,还有气候和环境等风险,金融机构风险控制管理能力也要相应提升,对客户的气候与环境变化风险进行动态监测、评估以及可视化、可量化管理,探索进行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

  许多金融机构正在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工商银行把环境与社会风险合规要求纳入投融资全流程管理。中国银行正在研究开展环境风险压力测试。兴业银行构建了绿色租赁、绿色信托、绿色基金等集团化绿色金融产品体系,推出排污权抵押贷款、碳资产质押贷款、绿色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等创新型产品和服务,并建立了一整套先进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体系。

  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绿色金融发展

  多方协同,完善绿色金融激励机制,为绿色产业引入更多社会资金

  绿色金融加快发展需要各方积极推动,鼓励更多市场主体参与其中。

  ——要引入更多长期资金。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我国绿色金融仍以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为主,但其期限和规模难以与绿色项目的周期和资金需求量相匹配。在短期内,投资收益和风险不平衡,导致其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商业可持续性。

  “未来应该引入更多注重长期投资的股权资金,发展绿色股权投资等创新型绿色金融业务。可以鼓励银行、保险等具有规模优势的金融机构与具备专业投资经验的绿色股权基金合作,共同发起设立产业基金,也可以发挥国家级基金、财政类资金和地方引导基金的作用,引导更多社会资金参与绿色产业投资。”白波说。

  ——要统一绿色金融标准。曾刚指出,目前我国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与国际主流标准存在差异,同时国内不同机构制定的标准也尚未达成一致,绿色项目认定口径、产品设计、信息披露和风险管理要求不尽相同,这会影响绿色金融发展。比如,在绿色债券发行中,由于没有统一、严格要求引入权威的第三方评估认证机构,强制进行信息披露,投资者很难形成对债券发行条件和发行价格合理、全面的评估和测算。下一步,应健全绿色金融产品服务标准体系,统一信息披露要求,建立强制披露制度。

  ——要强化引导激励措施。近期人民银行发布《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明确将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余额和绿色债券持有量等绿色金融评价结果纳入评级。此前,人民银行表示,已将绿色债券和绿色贷款纳入央行贷款便利的合格抵押品范围,并将创设碳减排支持工具,为碳减排提供一部分低成本资金,激励金融机构为碳减排提供资金支持。同时,通过商业信用评级、存款保险费率等渠道加大对绿色金融的支持力度。

  ——金融机构要完善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的体制机制。“兴业银行不断完善绿色金融的组织架构和体制机制。”兴业银行绿色金融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兴业银行在集团层面设立了绿色金融专项推动小组,总行设立绿色金融业务委员会和绿色金融部,部分分行设置绿色金融部。在考核评价上,把绿色金融业务纳入对分行的年度综合经营计划考评。在业务资源配置上,近年来每年均安排绿色信贷风险资产及专项信贷规模,用于支持绿色项目投放,对重点区域绿色贷款投放给予内部资金成本补贴。

  据该负责人介绍,得益于良好的绿色信贷技术和差异化激励措施,兴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在加速发展的同时有效控制了风险,绿色信贷的不良率低于其他贷款不良率平均水平。

责任编辑: 董沈涛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即时报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