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国内综合 正文
疫情下中国旅游业的坚守与突围
2022年01月30日 08:45:09 来源:经济日报 记者 沈慧

  经过反复考量,开元旅业集团创始人陈妙林最近忍痛关闭了旗下的一家酒店。2021年,开元集团在营的400多家酒店,只有两家森泊度假乐园略有盈利。“目前,我们正考虑关闭其他几家酒店。”在酒店行业摸爬滚打了30多年的陈妙林说。

  疫情之下,开元集团仅是中国旅游业的一个缩影。停摆—重启—停摆……走走停停的中国旅游业度过了极不平凡的两年。在这场尚在持续的“持久战”中,各市场主体目前境况如何?历经艰辛困顿,他们如何危中寻机?对于未来,他们有何期待?新春伊始,让我们一起听听旅游人的心声。

  现实

  事实上,2021年开元酒店并非“颗粒无收”,尴尬在于即便营收同比增长8%,情况依然比2020年更艰难些。

  陈妙林对比了2020年和2021年的情况。2020年前4个月,开元集团管理的大部分酒店关闭,人力、能源成本大幅减少;2020年5月,复工复产后迎来了一波报复性消费;各项利好政策的出台如同“雪中送炭”,帮助企业稳住了阵脚——社保基金免缴、缓缴7000多万元,加上房地产税返还等政策性优惠,2020年开元酒店获得了约1.3亿元的政府补助。2021年,时断时续的疫情让开元酒店与春节、“十一”等旅游黄金周失之交臂,部分帮扶政策不再延续,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下,2021年亏损较2020年大幅扩大。

  其他酒店的情况亦不容乐观。“现阶段全国酒店业的平均负债率为75%,2020年的资产回报率低至4.2%,2021年预计低于4%。”陈妙林分析,很多酒店可能会入不敷出,抵不过银行的贷款利率,尤其是地产企业委托管理的酒店,大概15%会倒闭。

  疫情冲击的不只是酒店行业。数据显示,2020年至今,全国共有1.1万家旅行社歇业;国内民航业累计亏损达1650亿元,其中航空公司累计亏损1300亿元,占比高达80%。

  春秋航空亦未能幸免。春秋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王煜说,春秋旅游、春秋航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第一时间无条件为旅客“退团、退款”,累计承担退款损失41.32亿元。

  “春天来了,这是最后一个难熬的年份。”顶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陈向宏不厌其烦地给下属加油鼓劲。这两年,受疫情影响公司管理的景区开开关关。“国内景区中,乌镇和古北水镇的情况还算比较好的,但和疫情前也无法相提并论。”陈向宏笑着摇摇头。

  而与锐减的游客量和效益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四个增加”:成本增加、负债增加、贷款难度增加、稳定员工难度增加。

  感同身受的还有无锡灵山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无锡拈花湾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国平。“恢复态势低于预期,国内旅游人次及收入大体回缩到2014年水平。”吴国平说。2021年,旅游企业不断关停重启,吴国平一直期待的报复性消费反弹却迟迟没有出现。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统计,2021年国内旅游出游人数为34.31亿人次,旅游收入3.02万亿元,同比增长19%和35%,分别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的57%、53%。

  寻机

  吴国平用“在深渊里仰望星空的人”来形容2021年的旅游从业者。“守住本心、树立信心,克服畏难心、恐慌心。”吴国平说,旅游业本身长期存在供需错配、结构失衡、投资低效等现象,疫情放大了旅游业面临的问题。眼下,时代倒逼旅企转型,疫情倒逼旅企转型,市场倒逼旅企转型。

  面对复苏之路,70岁的陈妙林从没想过放弃,“疫情总有一天会结束,我们不能改变大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

  2021年,开元集团在营的400多家酒店出现亏损,但有两家森泊亲子度假型酒店实现盈利。“这说明消费需求还是有的,只是旅企需要转型。”如今开元集团管理的多是商务型酒店,陈妙林计划着将其中的一部分改造为城市微度假酒店,“能不能成功暂时还说不好,但我们愿意做一下尝试”。

  相比陈妙林的审慎,王煜表现得更积极,“国内旅游恢复整体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

  信心源自颇有成效的尝试。持续加大投入,近两年春秋航空新增引进20架飞机,新开30多个航点,2021年运输旅客2200万人次,同比增加14.5%,恢复至2019年水平。“国内庞大的出行市场以及超强的经济韧性为旅游行业复苏提供了机遇,这让我们备受鼓舞。”王煜称。

  他说,面对疫情考验,春秋航空着眼市民和游客在文化性、生活化、求知欲以及体验感等方面的共同需求和碎片化旅游时间,大力开发“低价高频”的本地游市场,为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纾缓资金压力、稳定员工队伍、创新发展模式作出积极探索。

  比如,春秋航空推出的“微游上海”系列产品,在2020年3月上海恢复本地游时占得发展先机。根据市民和游客的体验反馈和需求变化,产品不断更新,2021年9月推出的“建筑可阅读专线车”通过“观光车+微旅游”形式,将上海特色建筑转化为旅游资源,大大提升了微游频次,深受市场欢迎。

  “今后,传统‘跑马圈地’的粗放发展模式将难以为继。”吴国平说,疫情改变生活,改变消费行为,也改变了旅游市场,以本地游和近程游为代表的“近出行、浅需求、低消费、短时长”已成为旅游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市场。他的判断也是业界不少企业家的共识。

  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21年旅游经济运行分析与2022年发展预测》显示,2021年国庆节假日期间,城乡居民平均出游半径为141.3公里,同比减少71.7公里,降幅达33.66%;目的地游憩半径为13.1公里,同比减少7.7%。

  面对错综复杂的变化,旅企转型迫在眉睫。“经过疫情的冲击,我们绝不能够再追求粗放式的外延发展,必须更多追求内涵式的发展。”中国旅游协会副会长康国明说。

  陈向宏对此深表赞同,在他看来,旅游行业的恢复不是一种简单的恢复,疫情影响下,游客的出行方式、选择方式、消费方式等都在发生改变,从业者要在自己的领域大力创新。乌镇景区自去年开始利用自有酒店的设备与技术,为高收入的家庭提供家政服务,为一些大企业提供上门餐饮和培训服务,同时也向其他企业输出部分员工。

  “过去我们老说‘诗和远方’,疫情来了以后就是‘诗和近方’。”陈向宏说,文旅融合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真真切切给游客提供一种新的感受和体验,没有创新就没有出路;没有创新就适应不了疫情后旅游行业的变化。

  期盼

  疫情何时结束尚未可知。但来自退改、赔付、员工工资、场地租金等各类运营成本的挑战,都可能压垮一家旅游企业。

  “我们在乌镇景区有4000名员工,古北水镇景区有3000名员工,只发基本工资,员工承受不了,我们也于心不忍。所以我们一方面发工资保障员工生活,另一方面通过调休还休的方式保障公司利益,如此才能熬过来。”可即便如此,陈向宏依然倍感压力,“原来这两个景区没有很多负债,目前负债率比原来有所上升”。

  在陈妙林看来,疫情常态化防控下,旅游企业在关停与重启之间频繁切换已是家常便饭,由此带来的成本大大增加。此外,消费者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旅游消费的支出。“2021年11月份开始,我们酒店所在的几个地方疫情解除,但旅游消费大幅度减少。”陈妙林说。

  更让他担忧的是愈发艰难的贷款。他坦言,过去旅游市场欣欣向荣时,不少银行主动找上门,现在行业不太景气,大家也都谨慎了许多。

  当各种挑战接踵而至,除了“自救”,纾困政策也成为旅游企业关注的焦点。

  “从历史经验来看,每一次危机过后,都需要政府、市场、行业等各方多管齐下,以此推动旅游业的全面振兴。”吴国平建议,根据旅游业各细分领域的复苏情况,分类施策、精准施策,更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延续2020年的税收、人力等扶持减免政策;进一步加大对旅游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其找准市场定位,创新旅游产品,创造盈利模式,实现自身的转型迭代。

  陈向宏则希望能解除或临时解除一些过去对旅游行业的限制,比如对一些政府会议召开的限制政策可以更加灵活。

  “旅游业产业链长、对经济带动效应强、就业吸附能力大,对经济刺激见效快。”王煜介绍,积极帮助旅游业应对困难,法国设立团结互助基金,符合要求的旅游业中小企业或个体经营者均可申请补助,免除各项租金费用。西班牙政府有专项贷款担保,专门用于受疫情影响的旅游业和相关运输业企业的流动性需求。意大利政府紧急拨款用以重点扶持受重创的旅游业。此外,很多国家政府拨付款项,为旅游业雇员每月发放工资补贴。

  “从2020年开始,各地政府向旅游业提供了大量行之有效的纾困政策。”王煜期待,可以进一步延续、完善旅游业纾困政策,包括中期银行贷款、发债增信等资金支持、继续发放纾困补贴、稳岗补贴,延续相关优惠政策等。同时希望有关部门可以尽快制定疫中持续应对、疫后刺激复苏的产业发展规划,让更多旅游业企业能够坚持到胜利的到来。

  “2022年,疫情仍将是影响旅游业复苏最大的不确定因素,但旅游业复苏向上的进程不会停止。”不久前发布的《2021年旅游经济运行分析与2022年发展预测》这样说。

  “这次疫情,终不过是历史上的一朵浪花,挡不住中国文旅行业蓬勃发展的滚滚浪潮。”吴国平相信,在业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旅游业一定能够尽快走出阴霾,迎来美好的明天。


标签:疫情;旅游业;酒店;春秋航空;旅游企业;旅游行业 责任编辑:李心怡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疫情下中国旅游业的坚守与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