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陕西省韩城市陶渠遗址发现西周、东周时期8座“甲”字形大墓,发掘完成的7座。考古人员初步推断,陶渠遗址是西周、东周两周之际的“京”国所在地,对研究周代的分封制、政治地理、“夷夏融合”等问题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陶渠遗址位于陕西省韩城市芝阳镇陶渠村东北,考古人员共勘探发现两周时期遗址面积约80万平方米,以东西向壕沟为遗址北界,分为高等级居址区、普通居址区、大中型墓葬区和小型墓葬区等,其中发现“甲”字形大墓8座,年代大概在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

从2020年5月开始,陕西省考古人员对遗址开展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工作,重点对墓葬区进行了发掘。结合文献等记载,考古人员判断陶渠遗址应该是两周之际“京”国的遗存,是西周晚期王室重臣京氏一族的封邑所在。通过墓葬规模、附属车马坑以及墓道内埋葬整车马的现象,判断这8座甲字形墓的墓主有可能是“京”国的国君及其夫人。

作为西周晚期王室重臣的“京”氏一族,他们和秦同源,都是“嬴”姓,源自东方,西周金文中“京夷”和“秦夷”等并称,经过屡次迁徙后被周王朝分封到陶渠。

值得关注的是,据《清华简·系年》记载,周平王是在“京师”继天子位的,后来才东迁到洛阳。那么,作为“京”邑的陶渠遗址和“京师”有没有关系呢?陶渠遗址考古队队长、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耿庆刚说,关于“京师”的地望有很多种说法,根据我们发掘陶渠遗址的性质—“京”国、“京”邑,再从地理方位推断,京师很有可能就在陶渠这个地方。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
遗址;陕西省;墓葬责任编辑:
杨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