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年满34岁的唐尚珺来自广西,是位“高十七”学生。这是他第14年复读高三。今年,当第15次站在高考的门槛上,他放弃了对清华大学的想象,“自己认清现实了,没有那个实力。”
在漫长的复读生活中,唐尚珺曾以为自己离这个藏在心底的梦想越来越近。从第一次高考的372分——一个只够上专科学校的成绩,到400多分,到一本线,到超出一本线几十分,最初,他的高考成绩几乎每年都在上升。2019年,他考出最高成绩——646分,此后,高考成绩在600分左右摇摆。
西南政法大学、吉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厦门大学、重庆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多所知名高校曾先后向他抛来橄榄枝,唐尚珺却一次次拒绝。他对此作出多种解释,有时是家庭变故,有时是专业不合适,但终究源自他从小形成的那种模糊又单一的印象:清华大学是唯一的荣耀终点。
如今,唐尚珺开始意识到年龄给他带来的限制,明年即将实施综合改革的广西高考也不再是他熟悉的考场。“这次无论结果如何,我都要去读大学了。”34岁的这年夏天,他终于要为这条漫长又曲折的高考路画上句号,“清华不太可能了,上‘985’没问题。”
近日,潮新闻记者对话唐尚珺,邀请他分享了结束人生最后一场高考的感悟。
▲2013年,唐尚珺去参观清华大学
潮新闻记者:今年之后,你真的会退出高考考场吗?为什么想通了?
唐尚珺:这是我最后一次参加高考,要去读大学了。我老妈老了,我不能光考虑我自己。另外,如果再继续下去,估计一两年也很难有结果,还是得先上个大学。不管读什么专业,我都要考一个教师资格证,这样不至于最后很窘迫。最后,我也想换一种生活状态,换一种视角,我在这里停留太久,有必要走出来了。
潮新闻记者:高考结束了,最后这个高中假期,你打算做什么?
唐尚珺:我想先去兼职赚点生活费,然后带我老妈出去走一走。如果可以,带她去看看雪山,坐一下飞机,让她高兴高兴。闲余时间,发展一下个人爱好,比如练练字、练吉他。但是,带我老妈出去是最大的一个心愿,争取这个暑假实现。
▲2016年,唐尚珺带父母去北京旅游
潮新闻记者:现在,你对自己的未来有什么规划?
唐尚珺:现在有点尴尬,路越走越窄,还得考虑现实问题,比如以后要做什么。很多熟人、朋友都跟我说,以我的高考经历和学习经验,当老师可能是个不错的选择。这也是我能接受的。因为我断断续续做过五六年的家教,感觉还可以,也有一些心得,未来当个老师应该是一种可能。
潮新闻记者:在微博上,你的身份认证是“为上清华复读13年考生”(2022年认证),这个标签对你意味着什么?给你带来了什么影响?
唐尚珺:这个标签可以概括外界对我的评论和印象,但这里面几乎是我的青春岁月,回想起来,感慨唏嘘,但不后悔。
这个标签也固化了我在别人心中的形象,他们可能觉得我很偏执。我知道网上有对我的各种褒贬、议论的声音,这很正常,何况我自己已经严重偏离正常人的人生轨迹。理解我的人,大抵是跟我有相似的经历;不理解也很正常。既然任何时候都会有人褒贬你,你又何必太在意别人怎么想、怎么看呢?
▲唐尚珺
潮新闻记者:复读14年间,你自己的想法有发生什么变化吗?
唐尚珺:这些年来,我的想法没多大的变化,就是很想实现心中的这个梦想,但是走过来才发现太难了。你所处的环境、你养成的坏习惯和毛病,都会不知不觉影响着你。要改变,真的不容易。
潮新闻记者:这一路,你认识了不少复读生,你怎么看待你们之间的关系?
唐尚珺:我们相互帮助,大家相互切磋也是相互学习的过程。有时候,我还得跟他们请教。总之,我和他们相处的不错,还有一些忘年交。
唐尚珺社交媒体截图
潮新闻记者:为什么总是有学生复读很多年,你觉得这背后的根源是什么?怎样才能改变这个现象?
唐尚珺:反复复读的人,多半是寒门学子,因为没有别的更好的出路,复读成了实现美好梦想的最佳跳板。加上,大家本身都会觉得自己今年发挥失常,坚信自己下一年会考得更好。当下一年他们考砸了,他们会更加不服气;考好了,又会想考更好。
目前的高考制度是相对很客观、公正、公平的考试了,可缺憾就是选拔方式单一。如果能因材施教、专长培养,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我想,这将会对社会的人才培养与选拔大有裨益。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