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第八届中国休闲与旅游发展论坛上,发布了《2023长三角城市休闲化指数》报告,研究对象包括长三角地区(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地级及以上城市合计41个(含上海市、江苏省13个城市、浙江省11个城市、安徽省16个城市)。报告显示,长三角城市休闲化水平持续提升。从城市休闲化综合指数看,上海、杭州、南京、苏州和宁波排名前五,宿州、六安、阜阳、亳州和淮北位列后五位。
上海、杭州、苏州领跑长三角“休闲圈”
报告从城市休闲化的五个维度分类指数进行分析,五个维度分别是:经济与产业发展、休闲服务与接待、休闲生活与消费、休闲空间与环境、交通设施与规模。
记者梳理后发现,上海除了拿到综合指数第一外,还承包了经济与产业发展、休闲服务与接待、休闲空间与环境和交通设施与规模四个维度的冠军,足见上海在城市休闲领域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在区域休闲发展层面也发挥着越来越强的引领与辐射作用。
在全国率先进入全域休闲化发展阶段的上海,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从持续拓展城市休闲空间、开发城市休闲资源、创新孵化城市休闲产品等方面都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上海的文博美术事业已经成为了“金字招牌”。近年来,发展成效明显。上海创新实施了以上海博物馆为平台的“大博物馆计划”、以中华艺术宫为核心的“大美术馆计划”、以上海市群艺馆为重点的“社会大美育计划。同时,上海还推出了100个上海市民“家门口的好去处”和100家上海“演艺新空间”,让市民们享受到更多城市休闲的乐趣。
作为数字化转型的先行者,上海在文旅元宇宙领域也完成了抢先布局,发布了《上海市打造文旅元宇宙新赛道行动方案(2023-2025年)》,明确要从“数字文旅新基建”“技术工具新突破”“文旅元宇宙新场景”“数字艺术品新赛道”“沉浸互动新内容”五个领域集中发力。积极开拓的数字文旅休闲资源,必定能让上海的文旅业更有看点。
想要在城市休闲领域领跑,创新也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上海根据自己的特色,推出了一系列城市休闲文旅产品,比如:“悠游苏河”苏州河水上游船、“建筑可阅读”专线巴士、“海派城市考古”主题线路。今年,citywalk的走俏,也让大家在上海多了一种休闲娱乐的方式,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更丰富的休闲选项,也让大家有机会更深入了解上海。
杭州和苏州也都出现在了“总榜”和“分榜”的前五名,“休闲”实力不俗。
在休闲生活与消费指数方面,杭州更是获得了第一名。今年备受关注的杭州亚运会期间,恰逢双节,根据杭州市商务局数据,中秋、国庆期间(8天),杭州消费总金额为237.53亿元,同比2022年增长17.2%,其中,零售、餐饮消费金额分别为135.75亿元、32.78亿元,同比2022年分别增长12.2%、59.4%,让假期的消费焕发了新活力,也反映了杭州的休闲娱乐和文旅市场相对活跃,居民与游客可以投入到休闲相关的消费水平较高。
苏州在旅游业表现同样亮眼,7月至8月,苏州共接待游客265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70亿元,较2019年同期分别增长33.8%和13%。据悉,2021年1月,苏州出台了《“江南文化”品牌塑造三年行动计划》,今年以来,苏州更是全力打响“江南文化”品牌,让“江南文化”成为了苏州的名片,也吸引了更多市民和游客体验。
各城需找准自身定位和特色
排名暂时落后的城市,应该如何在城市休闲方面追赶?
从“总榜”和细分指数来看,在综合指数排名靠前的城市,在经济与产业发展这个维度同样处于领先地位。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何金廖表示,城市休闲程度和居民本身的收入水平是息息相关的,为什么排名靠前的城市,能够大力发展休闲产业?说明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还可以,所以他们的消费能力也会相对于排名靠后城市的居民更强,这一波消费者对于城市休闲的追求就会更多。
何金廖强调,如果从产业发展来讲的话,每个城市都要找准定位,并不需要盲目去追随其他城市的脚步。尤其是暂时落后的城市,想要发力的话,必须要找到自己城市的特色,去思考旅游业方面有哪些特色?当地有什么美食?挖掘出这一些特色点,对于进一步发展城市休闲产业会有极大的帮助。
何金廖告诉记者,在调研中,长三角很多城市的资源是比较丰富的,但还没有一个完善的市场开发机制,主要还是以当地人消费为主,还没有把大量的消费群体吸引过去。如果想要大力发展休闲产业,可以做好市场的开发工作,争取做出一些有特色品牌,把更多潜在的消费者吸引过去。比如:一些城市在农业方面比较有特色,就可以结合农业去做一些旅游或者美食的项目,去吸引更多其他城市的人来欣赏美景、来打卡美食,带动城市整体的消费情况,让休闲产业发展更上一层楼。
同时,我们必须意识到,在城市休闲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各城还可以依靠自己的地理优势,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助力下,选择两个甚至多个城市之间进行合作。比如,在长三角越来越便利的交通发展进程中,设立更多联动项目,取得“双赢”甚至“多赢”的效果。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