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国内综合 正文

世界气象日 我们关注“全球沸腾”

字体:
—2024—
03/23
09:47:11
2024-03-23 09:47:11 来源:潮新闻 记者 张源 通讯员 张晓晨

  3月23日,世界气象日,今年的主题是“气候行动最前线”。回顾往年,世界气象日很少有关于气候行动的主题。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各国极端天气频现,全球变暖带来的气候危机日益凸显,再次给人类敲响了警钟。“2022年出现极端高温”“2023年是有史以来最热的一年”,也许年末我们还会说“2024年是有史以来最热的一年”,这不是我们想要的未来。所以,积极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共识。这便是今年世界气象日的意义。

  图源:中国天气网

  极端气候频繁上演

  早在2023年7月,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一份声明中称:“全球变暖的时代已经结束,全球沸腾的时代到来了。”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23年是全球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热年份,全球近地表平均温度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约1.45℃。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数字距离2015年《巴黎协定》制订的温升1.5℃控制目标,仅有一步之遥。

  全球变暖和极端天气没有放过任何一个区域。格陵兰冰盖崩塌、南极西部冰盖崩塌、澳大利亚热带珊瑚礁大范围白化,撒哈拉及西非季风区植被覆盖度增加,喜马拉雅冰川退缩……小概率高影响气候突变事件风险剧增。

  我国也不例外。今年2月发布的《2023年中国气候公报》显示,2023年是中国有史以来最热的一年,寒热剧转、旱涝急转等现象更加频繁。有数据显示,全国极端降水事件平均每10年增加8%,极端高温事件发生的强度和频率也在迅速增加,原本50年一遇,变为20年甚至10年一遇。

  2024年2月,杭州、嘉兴、湖州、衢州等地共出现强雷电。通讯员 江志清 摄

  浙江人的感受

  对于普通公众而言,平均气温的变化相对来说是温和的、不易察觉的,而极端气温的变化更直观,也更能被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以前说全球变暖时,大家还只是概念,感受并不明显,但近几年,频发的极端气候事件已经能亲身感受到。”省气象局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毛燕军这样解释。

  据中国气象局数据显示,在刚过去的冬季,全国有36.7%的站点出现暖冬,其中包含了浙江过半的地区。冬季的气温时不时宛如立夏,许多人不禁收起外套、穿起短袖、打开电扇,有些地方50年才有一次这么热。可还没等人适应,两次寒潮让人一日经历四季,同时还携带了冻雨、雷暴、霰及浙江冬季少见的强对流天气。虽然强对流天气的时间不长,但是威力不小,对人们的出行带来较大影响。这些种种都是因为全球变暖和厄尔尼诺事件的影响,让整个大气的环流变得不稳定,导致一个城市的天气变得“不按常理出牌”。

  2024年2月,金华山上遭受持续低温雨水,树木都被冻住了。通讯员 陆建富 摄

  “拉尼娜似乎比预计的来得更快。”毛燕军说,根据目前的气象监测数据, 2024年大概率会持续变暖。随着春季的到来,2023年5月开始的中等偏强厄尔尼诺事件目前趋于减弱,预计今年夏季赤道太平洋将进入拉尼娜状态,年底将形成一次拉尼娜事件,海温变化振幅较大。不少海域的海温较常年同期偏高较多,极易出现偏强且持续时间较长的海洋热浪灾害性事件,全球性气候更加混乱。对于浙江来说,拉尼娜现象出现时,容易出现冷冬热夏,以及热带气旋的生成和发展。

  我们该如何行动

  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增多,守好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是气象部门首要职责。相关统计显示,如果提前24小时预警,灾害损失就能减少30%。近年来,针对频发的台风、暴雨、强对流等极端天气,浙江省气象部门做到点对点精准预报和滚动更新,通过科技赋能提升预报预警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强对流天气有效预警时间保持在60分钟以上,台风路径24小时预报误差稳定在60公里以内。

  浙江省温室气象检测分析平台 省气象局供图

  同时,浙江省气象部门还高度重视温室气体监测,不断完善温室气体站网建设,依托省温室气体监测分析平台,形成全省温室气体“分钟级”质控数据集,开展温室气体源汇反演分析评估,为浙江省“双碳”工作提供科技支撑;加强风能太阳能气候资源开发,开展风能太阳能资源普查及风功率、太阳辐射预报技术研究,产品覆盖全省200多个光伏电站和多个风电场企业。

  临安国家大气本底站:运行40年以来,串起了长序列的大气本底观测优质数据集。 浙江省气象局供图

  “光靠气象工作者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大家的力量。”毛燕军说。

  按照预估,大约2050-2060年会是一个“见分晓”的分界点。在2050年之前世界肯定是会越来越热,因为二氧化碳浓度越来越高,全球平均温度一定会超过1.5℃。假如我们现在控制的好,2050年我们超过1.5℃一段时间之后,温度就会慢慢往下走,在2100年之前控制住。

  在减缓气候变化的各项活动中,生活方式的改变是持续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弥合排放差距的先决条件。“作为当下和未来多年社会进步的主力人群,我们可以为更健康、低碳的决策做出重要且积极的直接贡献。”中国气象局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说,对于我们个人而言,首先是低碳生活,例如减少食物浪费、节水节电等;其次是提升能效,比如选用节能家电和节能建筑;最后是观念和思想意识的转变,比如从开私家车出行转为使用公共交通。这些做法正在以积极的趋势发展,实现我们更安全、更有韧性的世界的愿景。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气象责任编辑:蒋旭辉
国内综合
国际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