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中国 正文

一年堆满3500多个足球场 工程弃土如何变废为宝?

字体:
— 2024—
11/11
14:21:06
2024-11-11 14:21:06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弃土弃渣,是生产建设项目中不可避免会产生的废弃物。2023年,我国共审批的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就达9.6万个,其中,大量的弃土弃渣都需要建设单独的堆放场地进行堆放,对土地资源、生态环境都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如何让“弃土”得到更好的循环利用?近日,全国首个水土保持土石余方资源共享数智平台在浙江发布,把“弃土”挂到网上,进行类似“网购”一样的交易。那么这个平台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来看浙江的探索↓

  一年弃土能堆满3500多个足球场

  在浙江海宁,杭州机场高铁项目的过江隧道工程开工在即,可是每天盾构机挖掘出的土方该何去何从,一度成为项目的难题。

  杭州机场高铁过江隧道工程指挥长 房中玉:按照工期计划,每天我们至少要掘进10米到20米之间,每天弃土要达到2000方以上,目前我们最担心的就是盾构的弃土没法处理,这样会直接影响盾构机的掘进。

  杭州机场高铁的钱塘江过江隧道全长约5.3公里,共将产生65万方的弃土。经过前期排摸,建设方找到一处最近的矿坑遗址作为消纳场。不过40公里的距离,让弃土的成本变得很高。

  杭州机场高铁公司总经理 张伟:运距费用是七、八十元一方,消纳费用是差不多是六十元一方,相当于140元一方左右,代价会非常的大。

  而对于矿坑遗址来说,他们并不是很希望接下这个“大”订单,这又是为什么呢?

  海宁市水利局局长 邵海军:弃土有将近65万方,如果直接通过中分山矿区消纳,要占到我们整个余量的二分之一,对海宁市接下来几年渣土消纳会造成比较大的影响。

  如何弃土一直是很多生产建设项目面临的困难。浙江省水利部门在做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时发现,全省生产建设项目每年约产生6.8亿立方米的弃土,其中约3.1亿立方米要设置专门场地进行堆放,需要占地约2500公顷,相当于3500多个足球场。

  搭建平台 打通“弃土”“取土”沟通渠道

  大量生产建设项目在花钱找地方处置土石余方的同时,很多项目却在想办法找土石方。一方想废弃的土石余方,事实上就是另一方需要的宝贵资源。一个需要弃土,一个却缺土,两者如何合作呢?

  距离杭州机场高铁过江隧道工程直线距离不到两公里,钱塘江北岸的防洪御潮项目——海塘安澜工程也正在准备开工。34公里的海塘加固,需要300多万的土石方来填充。按照工程设计,原本计划从江中取土进行施工。

  浙江省钱塘江流域中心副主任 胡国建:今年因为几个情况叠加在一起,所以整个江道冲刷的比较厉害,它带来一个问题,没有土可取。

  浙江省水利厅副厅长 朱留沙:建设双方都存在着这种困境,由于信息不对称,在这方面企业自主寻求这样的匹配,难度非常大。

  如何打通弃土、取土双方的信息渠道?浙江水利部门发现,自己在从事水土保持方案审批,能掌握全省的土石余方信息。

  浙江省水利厅农水水电水保处副处长 尹吉国:我们就在想,有没有一个平台可以让建设双方知道我想取土,我想弃土,所以我们就搭个平台。

  11月6日,浙江省水利厅推出了全国首个水土保持土石余方资源共享数智平台——“浙土平衡”。水利部门利用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的环节,指导企业将弃土、取土需求,发布在该平台上,让土石余方的交易类似“网购”一样进行。在平台搭建的试运行期间,杭州机场高铁项目就和钱塘江的海塘安澜工程一拍即合,达成了合作。

  浙江省钱塘江流域中心副主任 胡国建:解了我燃眉之急,不然我接下去不知道土从哪里来。

  杭州机场高铁公司总经理 张伟:相当于把我这个弃土变废为宝,进行了二次的利用。

  弃土变废为宝 既是经济账更是生态账

  “浙土平衡”数字化平台的上线,不仅节省了生产建设项目弃土、取土带来的成本,更减少了土石余方堆弃等产生的生态环境损害风险。此举对水土流失的防控,促进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都十分有益。

  这几天,在杭州市政务服务中心的林水窗口,“浙土平衡”平台使用的宣传展板被摆在了显要位置,每次企业前来办理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窗口服务人员都会主动询问企业是否有弃土取土难题,为企业推荐应用平台,方便企业对接和发布需求。平台的模块设计上也力求简洁高效,来提高使用效率。

  浙江省水利厅农水水电水保处副处长 尹吉国:我们就开发成“我要取土” “我要弃土” 就是完全从用户的角度、体验感的角度来把这个平台开发得更加适合使用。

  据估算,数智平台可给浙江新增1亿方的土石余方资源化利用潜力,节省取弃土成本约60亿元。相比经济效益,水利部门更看重的是平台带来的环境效益,通过平台的建设,浙江预计每年就能减少弃土场占地约800公顷、减少水土流失约150万吨,推动水土保持实现节约集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 变废为宝;资源责任编辑: 黄泽杭
国内综合
国际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