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漠,一场合同战术训练在广袤的戈壁滩上打响,打击目标随机,打击条件未知,打防转换频繁。身处其中,空军地导某旅的官兵们对实战化的演兵场又有了更加真实的体会。就在人民空军成立75周年纪念日的前一天,官兵们回到了驻地。
记者:实战当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突发的情况,还是新型的情况。
董少强:有一定的预想,但是新的情况也有,尤其这次对于环境的变化还有对手的变化是我们预想不到的。我觉得以往我们可能在训练上更多属于技术的一种对抗,来比拼,例如性能和性能比拼,这次我觉得对手又增加了战术。大家的变化就变得更加真实了,是我们预想不到的,所以导致我们在应对的时候也花了很大的心思。
记者:分胜负吗?
董少强:大家是计算突防比,还有防御比例,保护目标的保卫比例。
记者:你们的比例怎么样?
董少强:在某个方向还可以。
记者:其实也会发现目前有的一些问题。回来好调整再改正。
董少强:没错,我们更多是针对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大家训练的收获会更加明显。
董少强所在的这支部队在人民空军的历史上有些特别,它是我国首支组建的地空导弹部队。1965年1月10日,在内蒙古萨拉齐夜歼U-2高空侦察机1架,全营荣立集体一等功,受到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
记者:其实有的时候我有听一些观众或者一些网友,他们会好奇我们的导弹兵,或者是我们的防空导弹的部队,只用电脑就可以完成。
董少强:其实不是,其实地导是由很多模块组成的,我们常常讲的叫侦打走防保。
记者:什么意思?
董少强:对,侦是侦察,是在作战链路中提前要收集敌方的各种信息,打就是打击、拦截,走就是机动。尤其我们地导部队被称为车轮子上的部队,防就是各种防护,其中包括我们的伪装防护,还有现在当下各种网络的防护,还有现在无人机这种攻击各种防护状态,保就是保障。首先就叫吃住管藏,吃住管理。
董少强正好赶上列装首套某型国产防空武器系统,也就是说从那天起,董少强就伴随着这个“首”字一起成长。
记者:是不是你正好赶到了部队换装,我们开始重新出发这样一个新阶段?
董少强:是的,当时各种情况都没有,像各种教令、教案都是靠我们第一茬人进行编写编撰。我们这次也是通过要去工厂还有专家向他们去请教,来学习这些装备到底怎么用,它的原理是什么样子,怎么样使用会更加好?这种难度系数要比以往更大很多,因为现在的装备系统科技含量、技术含量都非常高。
记者:甚至可能要提升它的性能,是不是也需要磨合?
董少强:这个是非常需要磨合的。它是跨代式的一种发展,这里面我们当时需要磨合,首先就是要深入地去研究这个武器的机理,掌握它最根本的原理。我们还需要艰苦训练,把手中的武器掌握得更加熟练。还需要任务的检验,在各种大项任务里面去磨练人和武器的结合,最终促进我们最后战斗力的形成。
新装备列装对于一支部队来说是从0到1的过程,面对崭新的操作台、高度集成的信息化装备,董少强和战友们既兴奋又自豪,他们开始研究武器装备效能,编写操作流程、实施方法,探索出了一套完整的练兵机制。
记者:第一次磨练是什么时候到来的?
董少强:那个时候主要就是检验武器系统,它主要就是体现在如何发挥这一款武器系统的基本能力。当时我们通过我们官兵的训练已经掌握了它的性能,我们打的也是一些边界值,不断地去探索Z型兵器的边界。
记者:边界值你指的是什么呢?
董少强:这个武器的能力在对于不同目标打得最远的那个点,实际上技术部门已经检验过了,但是最重要它要发挥它的武器性能,还得通过部队的运用,到底在部队里能发挥到这个边界值没有?边界值能不能在部队手里实现它?这个是一个难点。
记者:这个过程有迂回吗?
董少强:防空的这块还是可以的。但是反导能力的建设它不仅仅是一型兵器的,而是一个体系能力的建设,多型的兵器的协同配合。是一个体系能力的验证,也是一步一步实现的,我们营也承担了这样一个任务。
一次次攻坚克难,官兵们在演训场上有了收获,两年时间,他们开创了国产武器系统某方面试验零的突破,全营荣立集体二等功。2022年11月,董少强所在的营参加了空军组织的考核竞赛。
记者:第一次去夺这个金盾牌的时候,当时你们胜算大吗?
董少强:我觉得还是很明显,因为我们是这个型号的第一支接装,可以讲我们是接装最久的,最早的一支部队,所以当时去的时候我们是非常有信心的,准备就是奔着第一名去的。
记者:我怎么听出来一点但是的味道。
董少强:我觉得也是对部队的一个锻炼,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
此次的考核竞赛,是象征着空军地导部队训练领域最高荣誉的“金盾牌”奖,和以往不同,几十个比赛课目无差别融合在了任务进程中,以任务带入战场、用任务积分出线、靠任务评定胜负。他们抵达考核地域后的第一天,就是实弹打靶,全营机动前往。
董少强:在路上就出现了各种特情,有合成化的特情,还有故障的特情。其中有一个考核课目就是更换轮胎,当时因为地上全是泥,轮胎上也全都是泥。这个时候临机导调说你这个轮胎坏了,我们人就要换轮胎,但是整个轮胎上全都是泥,螺丝拧起来就特别费劲。
记者:按理说地导兵天天练的就是换轮胎,你们是在什么车轮上的部队啊?
董少强:对,所以这个课目当时我们也很吃惊,平时都是在3分钟就能搞定的课目。最后弄了十几分钟,才勉勉强强搞完了,这就是第一个滑铁卢。
在车辆常见故障快速排除课目中,董少强他们忽视了战地沙土环境影响,沾满沙粒和润滑油的螺丝迟迟拧不紧,降低了排故效率,这项测试他们得了0分。
董少强:紧接着部队继续往前走,进行到一个复杂道路的课目,我在最前面,我在等着后面所有的车通过了之后,我们再向下一个地域进行前进。我当时心里就想,我说稳了,最后就剩了十辆车不到,而这个车都非常小,这个时候突然之间又说一辆车掉沟里去了,因为刚下过雨,护坡特别软,它太靠边了,所以滑进去了。
记者:当时你的心。
董少强:整个这个课目,相当于整个梯队算是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复杂道路,这个课目又是零分。
记者:已经两个下马威了。
董少强:没错,就是给大家下马威感觉非常明显,很多人很失望,整个士气也变得非常低落。
记者:当时是跟前面的对手差多少分?
董少强:最低的时候差了35分。
记者:当时你做了什么?
董少强:当时我们就坚定了这一点,我们要把我们营里的节奏先找到,让大家来适应我们营里的节奏。这时候我们就对于后续的行动更加细致地去研究,我们这时候就在指挥上是能到了叫秒级或者是分级的这样一个状态去,不断通过微操来去调整大家,每当一个任务完事之后,我们要进行总结分析,把这一场就是一段一段积小胜为大胜,把每一段都搞利索。有什么问题我们就解决什么问题,就化解它,有什么经验立马吸收了,把它转化了,就这么一步一步扎实地去走。
两个课目出现失误后,部分官兵情绪产生了波动,营连主官分工开展战地引导,帮助大家客观分析赛况,鼓励大家甩掉包袱,眼朝前看、当追赶者。
“金盾牌”考核竞赛场,突出的就是未知战场的环境条件,欺诈诱骗电话,“敌特”乘虚而入等等意想不到的特情随时出现,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董少强带领全营官兵在后续课目中,以零失误,连续取得19个单项第一,进入了预赛的最后一场较量。
这场考核的规则是,所有参赛队伍限制发射数量,对各自空中的目标群进行拦截,评分最高的两支队伍进入决赛。
记者:过去有一个说法,说航空兵跟地导兵大家如果发生了对抗,那是一种降维打击,他们的速度比我们快,他们又比我们高。
董少强:当一个目标在我们雷达出现的时候,各种参数就得来了。例如高度很低的可能就是巡航导弹,直升飞机只有五十多米,对不对?那隐身飞机都超音速,是不是?这些就体现出了威胁。还有空地弹,看什么?看轨迹,它的高度是什么?不断地下降,我们通过这种参数的属性判断,判断目标的类型。
记者:而真正一旦进入到实战,可能不像我们想得那么理想化,它是一拨一拨来,它也许不是,也许大家会一起到来,或者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批次和方阵到来?
董少强:没错,当时始终没有人说,到底什么目标的价值更高,例如说是巡航导弹分更高,还是空地弹分更高,还是飞机分更高,都没有说。
经过抗干扰操作之后,雷达上显示空中的目标一共有八批,它们有远有近,有高有低,各自的姿态和速度也不同,董少强必须从中选出他要击落的目标,而这个选择,留给他的时间只有1分多钟。
记者:我特别想听听你的这一次决定。
董少强:谁威胁大,谁最有可能杀伤我,这就是我的判断。我最后选择的是做S机动的,水平S机动的这批目标,像咱们在陆军机动的时候就有蛇形机动,这也是为了躲避这个目标,在空战的时候也会采用这种类似的这种方式。
记者:这挺需要魄力的吧?
董少强:我其实比较担心的是后面还有威胁更大的,而没有在我的雷达这个参数里,但是毕竟我的导弹用量是有限的。
董少强的选择,让他们在这场较量中,取得了第一名,他们也如愿进入了最后的决赛。决赛考核那天,狂风肆虐,黄沙漫天,比赛还没开始,他们得到了导演部的命令,董少强“因伤”退出决赛。
董少强:当时是导调的,就是为了检验。
记者:为了让这个极端条件发生。
董少强:对,导调的,就把我导出去了,因为这些实战化的这种训练,更接近于实战场景的这种训练,很好地锤炼了我们部队。
记者:我觉得这个环境应该处于很极端的环境了。
2018年,几乎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董少强所在旅的另一个营历经几番鏖战,夺得了“金盾牌”,在董少强看来,4年前的比武,是单科逐项竞争,重点比拼“全营一杆枪”的独立作战能力,4年后,比拼的则是新装备之间的体系对抗,更考验体系协同运用能力,而那4年,董少强他们补齐的就是这种能力。
记者:而这个过程当中因为其实是系统的作战,就是我们比较难过的坎,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董少强:是协同。尤其像一支队伍,每个人做好手头的事情相对是容易的,但是协同的话就意味着在你做好本职工作的时候,余光得看着你的队友,看着你的战友在做什么。
记者:那个时候是什么样的一关?怎么过的这关?
董少强:像我们在平时训练的时候,就注重加强这种协同的训练,我们平时就是有一专多能,我们各种班子都是有备份的,都是完成同样的任务,大家是互相顶替的,可能有一个战友缺位了,迅速有另外一个人得补位,这就是协同。同时,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要加强对于自己任务的理解,像我们在舱内操作的时候是几乎没有口令的,不是靠口令,是靠敌情,是靠现场环境信息来触发式的,只要触发了,你该做什么就做什么。
未雨绸缪,让董少强他们多少有了些底气,不过,决赛的规则却发生了改变,和预赛各自打各自的目标不同,决赛采用抢打模式,也就是说,两支队伍在同一空域内,谁率先消灭了空中目标,而且价值更高,谁就是最后的冠军。
记者:当时还在雷达的防护上面遇到了非常强的袭扰。
董少强:它有地面干扰,也有空中干扰,在强度和类型样式上都变得更加复杂多样了,甚至还是针对性干扰,你是什么雷达他就给你对什么干扰,大家首先就是要进行反干扰的操作,这个时候大家谁反干扰操作的效果好,动作快,谁就能优先找出目标,再选择有更高价值的目标进行拦截。
记者:这个过程当中一是你们的协同。
董少强:对。
记者:一定特别重要。
董少强:当时的情况是什么?两家都非常快,第一发导弹都选择了离他们最近的那批目标进行拦截,前后就差个一两秒钟吧,大家都发出导弹。
他们的第一发导弹命中了目标,对手同样也是一发命中,谁是最后的冠军,就看第二发导弹了。
记者:他们怎么能应对瞬息万变的战场上的变化?
董少强:我觉得这就是我们需要大量的前期训练,我们这支队伍把之前可能遇到的各种场景,已经预想到了,有所准备,这时候大家就拼的什么,第二发,第二发如何能够找到高价值的目标进行拦打,这个时候我们就抓到了一批目标,然后进行拦打。
记者:那我们是不是能理解在这样的一支部队里面,其实每一个人无论在哪个岗位上,你都要做好,在实战当中能够随时冲上去。
董少强:是的。而对方他失误在什么地方,他把我们的第一批目标当成了他们第二批目标,因为那个时候我们导弹已经在飞了,还没有和目标遭遇,那个目标还在,这个时候他们就把第二发就打出去了,就奔着我们的第一发,我们那个肯定第一发肯定要早一些。当我们都打完了,他的第二发在去的时候没东西了,最后我们是以2∶1赢得了这场比赛。
“耗弹2发,消灭目标2批!”喜讯传来,董少强他们营最终赢得空军地空导弹兵的至高荣誉“金盾牌”。董少强、何大勇获得了“金射手”奖,另有十余名官兵荣膺“蓝盾尖兵”。2022年的“夺金”是对董少强他们实力的认可,更是检验训练成果的最好体现。但是,董少强和全营官兵清楚地知道,赛场的冠军并不等于赢了战争,关键是看到与对手的差距,战场打赢才是他们的终极目标。
记者:需要你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什么呢?
董少强:首先就是要对于我们各型兵器,我们友邻兵器的了解和掌握,以前叫知己知彼,我觉得还得知友邻,懂友邻,我们怎么样跟他配合能够最大发挥到彼此的效用。同时也要去研究我们当下最新的一些战法,所有的战法都是靠我们研究出来的,靠我们对抗和试验当中总结出来的。
记者:而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营,你是不是肩上的担子特别重啊?
董少强:是的。我觉得就像冥冥之中的一种传承,我们需要为这型兵器如何更好地去发挥作用,我们要贡献力量。
记者:我们每一个普通的观众想问你们,我们在防空上的底气到底有多少的时候,你的答案会是什么呢?
董少强:首战用我,用我必胜。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