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中国 正文

科技助力摸清绿色文物“家底” 3年完成第三次资源普查

字体:
— 2025—
02/20
08:52:46
2025-02-20 08:52:46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记者 王凯博 陈烨炜 薛建启 陈家伟

  古树名木是十分重要的物种资源、景观资源和生态资源,记者从国家林草局了解到,我国古树名木保护取得积极进展。

  国家林草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目前,我国已构建起古树名木智慧精准的保护管理模式,初步摸清资源底数,并开发了古树名木智慧管理系统。同时,针对濒危衰弱的古树名木,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地方实施了抢救复壮项目。多举措下,重点区域和具有重要价值古树名木得到有效保护,破坏古树名木行为受到有力惩处,全社会保护古树名木的意识明显增强。

  今年1月出台的《古树名木保护条例》,从国家层面对保护管理进行了全面统一规范。

  国家林草局生态司司长 张利明:17个省份出台了地方性法规或规章。在原有技术标准体系基础上,结合各地实践需要和最新技术要求,修改完善普查、鉴定、管护等技术规范,将古树名木保护纳入各地林长制考核。

  用卫星遥感等技术

  3年完成第三次资源普查

  古树名木承载着传统文化,记载着历史变迁,被誉为“绿色的国宝”“有生命的文物”。今年,我国将充分利用卫星遥感等新技术,开展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

  千百年来,古树名木见证了中华文明的薪火相传,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历史坐标、文化基因。根据第二次全国资源普查,我国现有古树名木共计508.19万株。

  四川翠云廊剑阁段,现有古树7803株,其中古柏7778株,这些古柏最高树龄已经2300多年,绝大多数都是一级古树。这片全世界最大的人工古柏林,之所以能够延续得这么久、保护得这么好,得益于当地百姓世代共同守护。

  全国有5株5000年树龄的古树,全部厚植于陕西黄土之中。近年来,随着古树“健康诊断”、养护复壮、扩繁保护等过程中的科技赋能,与中华文明“同龄”的古树已焕发出勃勃生机。

  香榧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干果,香榧树至今已有2000多年栽培史,浙江柯桥古香榧树数量达到20343株。近年来,柯桥区统筹古香榧树保护与发展,让这一古树名木在保护中转化为老百姓的“致富树”。

  国家林草局生态司副司长 刘丽莉:距离上一次普查已过去10年,《条例》的出台对于强化分级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不同树龄的古树名木,在全面保护的基础上规定了更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这对资源底数信息的准确性、全面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刘丽莉介绍说,第二次普查未覆盖国有林区原始林和自然保护区,实际上这些区域有大量林木都是古树名木。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将充分利用卫星遥感等新技术手段,掌握这些区域的资源状况,以古树群形式分类加以整体保护,争取用3年时间完成普查。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 环境;保护责任编辑: 黄泽杭
国内综合
国际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