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中国 正文

一键预约的“上门护理”如何叫好又叫座?

字体:
— 2025—
05/24
08:25:52
2025-05-24 08:25:52 来源: 工人日报 记者 李娜 通讯员 潘文苑

  5月7日早上8点30分,四川省成都市民李红在小区门口接到网络预约的两位护士,他们将为其父亲进行静脉输液治疗。护士进入家门后,先核对患者信息、评估病情、消毒,随后测量生命体征并进行护理操作。

  李红的父亲是一名肺癌患者,每30天需要进行一次静脉输液港维护。“以往都是我带父亲到医院,每次需要请假半天,经常影响工作,父亲出行时也常感到难受气短。”有了“互联网+护理服务”,现在李红每次只需请1小时假,在家等待专业护士上门,父亲也能免于奔波。

  记者了解到,自2019年国家卫健委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以来,截至2024年5月,全国已有3000余家医疗机构开展7类60余个网约护理项目。然而,记者采访发现,在市场需求增加的同时,“上门护理”服务的可及性、安全保障等方面仍有难题待解。

  “上门护理”需求不断增加

  5月8日,记者跟随成都的一名患者家属来到四川省人民医院,了解“上门护理”服务。该院延续护理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患者家属可通过手机一键扫码预约,护士评估病历后,即可安排上门服务。

  记者查询了解到,四川省人民医院于2024年7月开通“线上申请线下服务”平台,目前,已为超过500名患者提供相关护理服务。

  在医院门诊处,记者遇到了家住成都市金牛区的杨婆婆,她的老伴今年81岁,因脑出血瘫痪,长期卧床,患有压疮,需要定期换药。“每次就医都需要子女请假回家背送,来回折腾。”因此,杨婆婆也来医院咨询“上门护理”服务。

  据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目前,我国有失能老年人3500万人。据测算,到2035年,这一群体将达到4600万人。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成都市护理学会副理事长姚倩告诉记者,随着慢性病患者增多、术后康复的需求增加,特别是老年群体和行动不便群体的不断扩大,专业医疗护理、居家护理服务的市场需求持续上升。“孕产妇、新生儿等不易出行人群,也是居家护理的需求群体。”

  推广“上门护理”仍有难题待解

  记者梳理相关文件发现,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2019年,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2023年,国家卫健委印发《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依法合规积极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

  其实,早在2017年底,第一批提供“上门护理”服务的手机APP就已陆续上线。不过,随着这一服务模式不断推广,不少人提出疑惑:“上门护理”是否安全,收费是否合理,是否会抢夺公共医疗资源?

  姚倩告诉记者,与在医疗机构护理相比,居家护理在治疗环境、急救设施和人员配备等方面确实存在不足,院外执业风险更高。“外出诊疗过程中,突发紧急情况也尤其考验护理人员的判断、专病护理、急救及与病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因此,出诊护士的资质选拔与培训非常重要。”

  关于收费标准,记者在多个“网约护士”小程序及APP看到,服务价格多在200元至上千元不等,多项服务收费标准并不统一,同一项打针服务费用常相差几十元至上百元。

  业内人士表示,平台上线价格均需通过物价局审核,收费模式一般为“医疗服务价格+上门服务费”,公立医院一般会在预约界面详细公示收费标准,医疗服务价格也与院内相同,价格相对透明。

  四川省护理学会护理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人民医院护理部副主任敬洁告诉记者,大部分居家护理患者需专业人员多次上门服务,自费成本较高,可能会给部分患者带来经济压力。

  此外,记者查看多家医院平台发现,这些医院多对服务距离有所限制,要求半径距离院区20公里内,辖区外患者无法预约。“主要由于涉及核查评估患者病历信息,无法实现全网联通。”姚倩解释说。

  四川建统一平台推动同质化管理

  记者了解到,在政策落地过程中,为保证质效,各家医院在筹备“上门护理”平台时就会严把安全关。以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为例,4月下旬,该院“网约护士”服务平台正式上线,筹备期超过半年时间。

  姚倩表示,去年9月,该院开展调研考察,走访了多地10余家试点单位,了解到出诊人员资质审核是各平台考虑的重点,最终确定主管护士层级以上或省级以上专科护士培训合格者才有机会通过“上线审核”。

  根据该院人员准入机制,资深专科护士通过筛选后,还需进行“互联网+护理服务”专项培训,考核病情观察、无菌技术、患者隐私保护、专科业务能力,以及医疗废物管理等内容。姚倩介绍,该院共有300余名护士报名审核,最终通过筛选与培训考核的仅有30余名。

  在行业规范方面,敬洁介绍,该院严格遵循相关安全标准,要求护士具备中级职称及专科资质,并需通过上岗培训。服务全程实施“双保险+双监管”,即患者与护士实名认证、服务轨迹可追溯,订单生成后同步触发护士意外伤害保险和健康保险。“同时,配备一键报警、超时预警、录音及定位追踪功能,部分场景辅以执法记录仪保障安全。”

  敬洁告诉记者,目前,该院拟承建省级“互联网+护理服务”平台,依托10余个专科护理联盟强化基层能力,破解机构平台重复建设、服务半径受限及价格差异等问题。“全省医疗机构将在统一平台上为属地患者提供服务,打破‘信息孤岛’,推动同质化管理。”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 互联网+护理服务;网约护士;上门护理责任编辑: 马驰骋
国内综合
国际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