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具有“二分性”,正面和背面在形貌、成分、月壳厚度、岩浆活动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但月球“二分性”的形成机制至今悬而未决,是月球科学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为了探索这些科学问题,我国嫦娥六号与嫦娥五号不同,选择了在月背采样,这对于我们认识月球有哪些深远意义?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 李春来:这是一个月球仪,现在看到的这面是我们通常在地球上能看到的一面,因为月球已经被地球潮汐锁定了,所以我们一直只能看到月球的正面,而在正面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有大片的黑色的区域,我们叫月海,实际上它没有水,是玄武岩分布的地方,而嫦娥五号是在风暴洋的这个地方采的样品。我们嫦娥六号是在背面,我们可以看到背面的形貌和物质的分布有很大的不一样,这就是月球具有明显的“二分性”,正面和背面有很大的差别。嫦娥六号采样是采在阿波罗撞击坑的南缘,而这个采样的地点是月球上最大的一个盆地(南极-艾特肯盆地),直径大概2500公里,而深度大概可以达到13公里。
专家称,月球结构从外到内分为月壳、月幔及月核三部分。月球表层是深度约50公里到75公里的月壳,再往下是深度达1000公里以上的月幔部分。月幔到底由哪些物质组成一直是国际科学界想要揭开的谜题。而嫦娥六号月壤采集点位于月球最大、最深的南极-艾特肯盆地内部,经历多次巨型陨石撞击,月壳相对来说会变得比较薄,在此采集月壤样品对后续开展月球地质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 李春来:这个地方非常接近于月幔,它冒出来的东西更有可能代表月幔物质。我们在这里采样,它自带了深部物质的特性,可以表现出月球的深部物质到底是什么样子。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