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中国 正文

“村镇级”奖学金带来连锁反应

字体:
— 2025—
08/28
08:24:18
2025-08-28 08:24:18 来源: 中国青年报 记者 李雅娟

  最近,贵州的2025级硕士生付永琪得到一笔1000元的奖学金,这笔钱来自贵州省施秉县双井镇镇政府。从2016年起,双井镇设立奖学金,奖励全镇考上大学本科及以上的优秀学生。

  在贵州省威宁县双龙镇江林村,也有这样一笔奖学金。2012年,村支书马永军向每名考上大学本科的优秀学子奖励1000元。记者注意到,除了上述两地,贵州还有贵阳市后巢乡后巢村、遵义市湄潭县黄家坝街道民建社区等多地给准大学生或准研究生颁发奖学金。

  这些自发设立的奖学金带来了连锁反应。

  “考上大学是个挺有荣誉感的事”

  今年双井镇的颁奖活动在镇政府的院坝里举办,双井镇人大主席王纯和同事特意给获奖学生及其家长代表准备了大红花。

  王纯告诉记者,今年全镇有132个孩子获得奖学金,其中有1个博士生、5个硕士生。

  颁奖活动预备了100个塑料凳,但是后面还围了一大群人。王纯估计,200多人参加了这次颁奖活动。

  王纯记得,自己2016年在双井镇工作时,几名镇领导商议,要有激励措施来营造镇上的教育氛围,鼓励大家尊师重教。那年暑期,双井镇为准大学生们颁发了第一笔奖学金。后来,镇政府虽有人事更替,但颁发奖学金的活动一直延续下来。

  前几年,王纯调到其他单位工作,去年11月又调回到双井镇担任人大主席,分管教育工作。镇政府没有用于奖励学生的资金,王纯联系各方筹措奖学金,“社会上看到镇上做公益,也愿意伸出援手”。

  王纯注意到,在镇政府的带动下,如今双井镇的10个村中有五六个村也各自举办奖励活动。

  获得奖励的大学生也以自己的方式回报家乡,他们在村里儿童之家、阳光驿站等做志愿者,给孩子们辅导功课。王纯听说,有一名得过奖学金的大学生毕业后给村里捐了一笔钱,用于奖励学弟学妹们。

  今年,双井镇翁粮村第二次获得全镇“教育先进村”荣誉称号。翁粮村党支部书记石玉林告诉记者,2022年,翁粮村有十四五个孩子受到奖励,村里首次获得“教育先进村”荣誉称号;今年全村有13个孩子受到奖励,其中有1名博士生。

  这次颁奖活动上,一个身着苗族盛装的妈妈作为家长代表发言,给很多人留下深刻印象。今年她的女儿考上硕士研究生,儿子考上大学,都得到了镇政府颁发的奖学金。

  一名参会学生告诉记者:“在我们这样的地方,家里能有一个本科、一个硕士,挺激励我们这些学生的。”

  上台发言的就是付永琪的妈妈。付永琪读中学时就听说,考上大学的孩子,镇上给发奖学金。她觉得:“考上大学有奖励,而且让大家都知道,是个挺有荣誉感的事。”

  付永琪注意到,这几年,初中毕业去打工的人明显少了,考上大学的人明显多了。村里也会发布获得镇政府奖励的学生名单,以前只有一两个人,后来越来越多。

  王纯告诉记者,这几年全镇考上大学的人数一直呈上升趋势,过去硕博士研究生很少,如今也在陆续增加,“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上升了”。这9年来,双井镇一共为近千名学生发放奖学金50多万元。

  引导村民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在威宁县双龙镇江林村,奖学金已设立了13年。2012年,村支书马永军决定自费给孩子们发奖学金。从2020年起,改由村集体出资,继续奖励。

  威宁县位于高原山区,经济落后。马永军觉得,村里孩子的唯一出路就是读书。

  马永军是70后,小时候家境贫困,早早放弃学业,这成为他一生的遗憾,“一说到文化,自己心头就难过”。

  “如果我当年读了大学,也许能成为企业家。但因为自己文化有限,公司做不大。”他坦言,“越成长,越觉得文化很重要。”

  马永军记得,2012年之前,村里的大学生很少,只有两三个本科生。他很羡慕县里的另一个乡镇,70后中就出了大学生。马永军认为,出现这个差异,“根本原因在于无人引导”,大家没有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马永军决定改变这个状态。2012年秋季学期,他自费为考上大学的孩子发奖学金,那年有3个孩子获奖。颁发奖学金时,全村召开村民大会,在几百名村民的注视下,3名准大学生拿到奖学金,分享感受及学习经验。

  后来,江林村考上大学的孩子越来越多,2012年到2025年,全村共有177个孩子获得奖学金。

  马永军建了“江林村大学生交流群”,把全村的大学生拉进群,大家在群里分享招聘信息、考试信息等资讯。马永军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发到微信群,方便大学生联系。

  教育接力,大学生返乡辅导功课

  这些学生正在成为学弟学妹的引路人。

  从2014年起,马永军让村里的大学生组织、主持颁奖活动,请他们回村帮忙辅导作业。有个考上大学的孩子告诉他,这个辅导班的帮助很大,自己英语不好,但靠高中的几个假期,他把英语补上来了。

  施秉县翁粮村村支书石玉林也在做类似的事。这名80后上学时,有城里的“哥哥姐姐”来村里义务辅导作业,他的成绩慢慢提高。

  2018年,石玉林担任村支书后,开始召集村里的返乡大学生给学弟学妹们辅导功课。石玉林说,起初只有五六个大学生参与,这几年,返乡的大学生基本都会来帮忙。

  后来,村里外出打工的人们自发捐钱,给这些大学生提供补贴,每天大约几十元。有时候没有补贴,大学生们也照常来。

  石玉林告诉记者,今年暑假,每天有10多个大学生来给孩子们辅导功课。

  村里许多孩子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老人没法辅导功课。如今村里形成了新的风气,到了暑假,小孩子们不再下河玩水,而是集中到村委会或原先的村小,写作业、玩耍。

  石玉林还给每一届大学生单独建了微信群,给大家转发招聘信息;听说哪个学生家遇到困难,他也帮忙想办法。

  来自施秉县翁粮村的梅雨即将到贵州大学读博,她获得了一笔2000元的奖学金。这是翁粮村第二个博士生,村支书石玉林一说起她就满是骄傲。

  梅雨说,大家有信息会互相交流,每年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大学生会自发来辅导,帮弟弟妹妹填志愿、交流大学生活,“报什么学校、读什么专业、是否需要读研等等”。

  在江林村今年的颁奖活动上,有个孩子说,父母就靠种些土豆、玉米供养学生,真的很不容易。马永军说,每年的颁奖活动上,孩子们的分享总会让村民听得落泪。

  马永军把学习比喻为冲锋,“你要先冲出去,壮大自己的实力,再回来”。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 教育先进村;奖学金;学生;双井镇;奖励责任编辑: 马驰骋
国内综合
国际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