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一些城市的热门商圈,“白天逛商场,晚上进剧场”正成为许多年轻人的休闲新选择。小剧场这门“小而美”的生意,展现出惊人的爆发力。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2至2024年,全国演出市场总收入从243.6亿元猛增至796亿元,其中小剧场及新空间演出功不可没。
上海市南京路的亚洲大厦被称为垂直生长的戏剧街区,这里汇集了19个演艺小剧场,每周都有几十场演出,周末演出高峰的时候,一天的满场观众就有3000多人。
2019年,上海发布《上海市演艺新空间运营标准》,演艺新空间涵盖的场所类型包括商场、文创园区、书店、艺术中心、旅游景点、游轮等,在满足年演出场次不低于50场等指标的条件下,便可将非标准剧场转换为“演艺新空间”。
2020年8月,沉浸式驻演音乐剧《阿波罗尼亚》在亚洲大厦首演,开启了上海演艺新空间的新模式,这部剧已在全国范围内上演了2600多场,观演人次已经超过30万,总票房超过了5000万元。
沉浸式话剧之所以经久不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沉浸式体验。《阿波罗尼亚》就是让观众在吧台边,边喝酒,边看戏,和演员零距离的沉浸式体验,带来了突破常规的观剧体验。
亚洲大厦里的小剧场不断扩张,发展到现在已有19个演艺空间、19部剧。位于大厦地下二层的音乐剧《海雾》是今年6月推出的新剧目,客单价在300多元,平均上座率70%就有2万多的票房收入,回收成本指日可待。
小剧场的火爆不但让亚洲大厦成为时尚地标,还激活了演艺市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优秀青年创作者。28岁的吕学平是国产原创音乐剧的创作者。今年7月,他的第一部作品《雕像》在亚洲大厦首演,平均上座率达到了80%以上。
他选择亚洲大厦是因为这个平台不仅为年轻创作者提供场地、资金,还通过票房分成的方式提供保姆式的项目管理和票务运营,他们只需专注于创作,带着好作品过来,剩下的事情就交给专业的人员去做。
如今国产原创剧目占比超过了50%,一些优秀剧目逐渐走向海外。音乐剧《蝶·变》《梦微之》都是其中的代表。
亚洲大厦成功的运营模式让“演艺新空间”在上海迅速走红,一个个“演艺新空间”在上海人民广场周边的商圈中生长,成为上海文商旅深度融合及打造“夜间经济”的一个成功范本。
小剧场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重塑城市消费图景。它们盘活商业空间、孵化原创内容、吸引年轻观众,逐步成为文旅融合的新引擎和城市人文经济的新名片。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