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眼下,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小浦镇1100亩“稻蛙基地”的黑斑蛙已经上市。凭借种养新模式,千亩蛙塘“跳”出了千万财富。
清晨五点多,处于灌浆期的水稻叶子上还挂着露珠。长兴县小浦镇画溪村稻蛙共生示范基地的负责人张锦景领着20多名村民,穿着防水服在稻田里放好地笼网。
张锦景是浙江杭州人。2023年,她恰巧路过一片稻蛙养殖基地,对“稻蛙共生”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萌生了浓厚的兴趣。
张锦景:我们找到了湖南农业大学团队,他们结合我们的基地,定制了全套的养殖技术,我们也实施了一些标准化的流程,让我们的黑斑蛙在一个接近自然生态的环境下成长。
蛙苗投放后,每天天刚蒙蒙亮,父女俩就在基地里巡视。经过一年的努力,基地的80万斤黑斑蛙迎来了首次丰收。
张锦景:这个蛙的活跃度非常好,跟野生蛙差不多,到市场上人家尝了之后回购率很高。两个月时间,整块地全部卖完了。
首战告捷,张锦景乘胜追击,把基地规模扩到1100亩,基地九成的面积必须种水稻,一成用于养蛙,稻蛙共生、相辅相成。
张锦景:水稻刚好为蛙类提供遮阴,蛙的粪便又给水稻提供了一些肥料。所以我们整个过程中一点化肥、农药都没有,完全是绿色生态的。
望着眼前这片广袤的田野,张锦景算起了今年的丰收账。
张锦景:我们的蛙产量是平均每亩2000斤,今年整个产量预计在250万斤,销售收入近3000万元。水稻是3000元一亩,效益比传统的农业种植大幅增加。
抓好的黑斑蛙会被及时送到5℃左右的冷库。称重、分类、装箱,活体运输到客户手中。
这个月,等稻田里的黑斑蛙销售接近尾声,水稻也到了收获的季节。张锦景说,眼下他们正和高校合作进一步提升黑斑蛙养殖效率。稻花香里说丰年,这蛙声,一年响过一年。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