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愿意生孩子?一些家庭的答案是,因夫妻分居、双职工等原因,担心幼无所养。从一定程度上,隔代养育能够为这一问题提供解法。有数据显示,上海3岁至12岁的儿童家庭中,近七成家庭需要祖辈协助照料与教育。然而,隔代养育的难题也不容忽视。政协委员建议,应正视祖辈作为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力量,提升老人养育第三代的能力,并改变固有的社会观念。
代际养育观念差异大
“现在家长太精细化喂养了,完全按照母婴博主或者医生讲的来操作,一定要什么时候吃辅食、油盐必须要一岁半以后才能吃之类的。以前我们养孩子没那么多焦虑。”
“爷爷奶奶总对小孩有约束,比如吃饭不能用手抓。孩子从小就要学会用勺子、筷子,但他们的肌肉还没有发育好,需要通过手指去探索这个世界。”
市政协委员,浦东新区妇联党组书记、主席潘秀红听过两代人的吐槽。“观念有分歧的话,不仅孩子养不好,且很容易影响家庭和睦。”
潘秀红等政协委员建议扩大优质教育供给,推广面向祖辈的科学育儿知识。比如,在家庭教育服务体系中,专门开设“隔代养育”板块,通过社区培训,动员更多祖辈参与系统的科学教养知识学习,提升隔代养育能力,为隔代养育提供更加系统化的指导和服务支持。
目前,上海师范大学老年大学、上海开放大学等高校机构已举办有关特色活动、开设专题课程。“建议在社区范围内增强培训,动员更多祖辈参与学习。”委员期待这类课程不仅更新祖辈的育儿观念,更提供实操方法。“我们家就有这个需求。外孙女要吃辅食,但我们不会做。上网找教程学,却发现不同博主的说法不一样,就迷茫了,缺乏权威性的教学。”潘秀红说。
为隔代养育提供支持
社交媒体上,“不建议老一辈带娃”“3岁前让老人带孩子一定是弊大于利”一类的帖子不少见。现实中,相较于请父母帮忙,部分家长更愿意花大价钱请育儿嫂,认为她们接受过专业培训。
如何打破社会上对隔代养育的负面认知?委员们提出两点建议,一是通过多种形式的媒体宣传和专业解读,树立隔代养育的成功案例;二是纳入社会评价体系,例如在浦东新区最美家庭的评选中,将隔代养育纳入家庭发展、家庭共育、家庭心理健康等指标。
委员们建议借鉴国际经验,制定家庭和生育支持政策,为隔代养育者提供经济补偿。同时整合活力老人等人力资源,借鉴“时间银行”经验,建立互助志愿服务机制,发展“无偿+低偿”服务,利用隔代养育资源,实现家庭托育服务降本增效。
上海各区以“宝宝屋”的形式为区域内1岁到3岁幼儿提供服务,被认为是值得深化探索的做法。潘秀红认为,在上海全面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过程中,建议多建设“全龄复合”活动场地,充分考虑儿童主要照顾者的需求,为隔代养育提供全面支持。“这个方法比较容易实现,只是能否想得到、是否肯尝试。”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