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兰州中山桥又名黄河铁桥,位于兰州市城关区白塔山下,是全长5464千米的黄河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桥梁,也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一座跨黄河铁桥,因此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桥”。
黄河穿城而过,将兰州市区南北两岸自然分隔,而桥,正是打通这道阻隔、连通两岸的关键交通要道。中山桥犹如钢铁长虹横跨兰州黄河南北,是衔接两岸商贸往来的交通动脉,是便利人们日常出行的民生纽带。

中山桥,于1907年开始建造,采用美国桥梁公司设计、德国泰来洋行承建、中国工匠施工的跨国合作模式,这一模式在当时,开创了由中外联合建造大型桥梁的先河,既是近代中国桥梁建设技术与国际接轨的重要尝试,也为后续同类工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中山桥为五孔下承式平行弦钢桁桥,由上部穿腹式钢桁架和下部桥台及4个重力式桥墩组成。
建成后,桥梁全长233.5米,宽8.36米,桥面中部为车道,两侧为人行道,边围钢管护栏。1928年,当地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黄河铁桥改名为“中山桥”沿用至今。

1993年3月29日,中山桥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2013年3月25日起,中山桥完全禁止机动车通行,仅限对行人开放。
如今,这座百年老桥不仅是游客热衷打卡的网红地标,更成为兰州人心中承载城市记忆的文化名片。
中国工匠的高超施工技术 解码百年兰州黄河铁桥
自古就有“千古黄河不架桥”的说法,在中山桥之前,两岸人们都是依靠皮筏和浮桥来渡河,很不稳定。那要修建一个稳定的过河通道,应该建在哪里?矗立桥头的“将军柱”有何作用?建桥又采用了哪些技术以确保安全呢?
要想了解兰州黄河铁桥,得先了解一下它的“先辈”——镇远浮桥。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兰州卫指挥杨廉征询了兰州父老乡亲的建议,将浮桥建在“河水平缓,易于防守”的白塔山下,取名“镇远桥”。镇远浮桥是由二十四艘虎头官船,每隔五米在上面搭建木板,再由两根各长约120丈(约400米)的铁缆固定在两岸的四根将军柱上搭建而成的。

当时,将军柱的铸造是最大的技术难题,铸造将军柱的工匠们,在黄河北架设48座铁炉用来熔化生铁,用了6年时间,成功铸造了4根将军柱。将军柱除了作为地锚增加浮桥的稳固性之外,还有一个功能:用来测定水位,为下游进行防汛报警。

总台记者 崔林欣:当时为什么要修建兰州黄河铁桥呢?一是浮桥的使用具有季节性,冬拆春建,耗资巨大,很不方便。二黄河两岸交通不便,迫切需要一座安全、可靠的桥梁。修建兰州黄河铁桥第一步应该是什么?是要选好位置。
黄河水流湍急,当时选择了兰州黄河段最窄的一处,紧邻着当年镇远浮桥的位置,修建铁桥。修建期间,镇远浮桥承担了人员通行、物资运送等关键任务。铁桥建成后,镇远浮桥转为备用通道,而随着铁桥的便捷与安全优势凸显,浮桥最终被完全替代。

当时建桥所需的材料和设备,如,蒸汽机、钢材、螺帽、铁钉等多是从德国进口,通过轮船海运到天津港。1907年夏天,修桥所需的材料都已海运到了天津。从天津码头运到火车站,装车运至北京,再沿京汉线南下,到达河南郑州车站。
这趟运输路程长达2000多公里,只能依靠骡子、马匹、驼队和人力推车来进行,这36批物资,总重约150万斤的桥料。仅运费就耗银12.4万余两,几乎占了建桥总费用的一半。

黄河水流湍急,如何在急流中建桥墩可是个不简单的事。
首先,工匠们用了一种沉箱,把它沉到离水面6米深的河底,刚好落在河底的卵石上,再给箱体内充入空气将箱内水排开,然后人工进入沉箱内,开挖河床底部卵石层。在沉箱上部砌筑条石并浇筑洋灰土,也就是现在的混凝土来压载,保证沉箱稳步下沉,直到进入稳定的岩石地层,并形成牢固的桥墩基础。这种桥墩修筑方法就是当时国际上先进的“气压沉箱法”。当时4个桥墩不是一起建的,而是先建黄河南岸的第一个,再建北岸的第二个,最后建河中间的两个。这样能避免两边同时施工互相干扰,也方便材料运输。兰州黄河铁桥历时3年修建,1909年建成启用后,成为了人们跨河通行的核心通道。百余年时间,它承载着驼铃车马的喧嚣,抵御过黄河洪水的侵袭,始终稳稳矗立。
如今,这座百年老桥已经成为了兰州的城市地标,桥上游客驻足打卡、市民漫步闲谈,在黄河沿岸的生态美景与市井烟火中,持续焕发着鲜活生机。
百年铁桥何以经得起岁月冲刷?这是它的“保养秘籍”
岁月流转,如今这座“天下黄河第一桥”依旧横跨在黄河之上,成为兰州最具标志性的地标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平均每天有超过六万人次从这里走过。这座114岁的老桥,如何经得起岁月冲刷和每天数万脚步的考验?看百年来守护者们如何延续铁桥生命。
与普通桥梁维修追求的“焕然一新”不同,中山桥的维修严格遵循“修旧如旧”原则。从1931年的首次桥面维修,到1954年增加拱式钢桁架,再到2010年整体抬升,每一次大修都在保留历史原貌与现代安全需求之间寻找平衡。

兰州市桥梁设施养护所所长 李娜:文物桥梁的维修,坚持“最小干预、最大保护”。比如,1954年为提高中山桥的载重,采用了在原桥增加供架的方案。既确保结构安全,又最大限度地保留桥梁的历史原貌。
除了结构维修,桥体的“铁桥灰”也深藏故事——抗战时期,为躲避日机轰炸,铁桥从橘红色被涂成灰色,这一历史色彩一直被保留至今。每一次桥体涂装除了提高其防腐性能,也是一次色彩还原工程。随着时间推移,中山桥的使用功能也在不断变化。2013年起,中山桥禁止机动车通行,成为市民和游客步行观光的通道。如今,为了延长这座百年铁桥的寿命,在涂层修复、桥面防水、结构检测等日常养护之外,还引入了现代科技的力量——无人机巡桥,更高效地发现桥体的细微裂纹。

李娜:下一步,我们将引进水下声呐探测技术,对桥墩水下结构进行精准探测,生成三维图形,检测水流冲刷和结构完整性。
羊皮筏子千年漂流 见证这片河流的历史变迁
千年筏子百年桥,万里黄河第一漂。作为黄河上古老的渡运工具,羊皮筏子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铁桥建成前,一条条羊皮筏子就是黄河之上可以移动的“桥”。从最早的交通运输工具到如今游客们争相打卡的文旅项目,一代代筏子客,同羊皮筏子一次次顺黄河而下,见证着这片河流的历史变迁。
伴随着清扬的号子,一个个羊皮筏子顺河而下。十几只鼓胀如球的羊皮排列在木架下,这便是黄河上古老的渡运工具——羊皮筏子。筏子可大可小,最小的可载数人,最大的可承几十吨货物。
两千年来,古人这“吹气为舟”的智慧都藏在制作的细节里。奥秘始于一张完整的羊皮。缝线越少,漏气的风险越低,让羊皮囊尽可能浑然天成。筏子客需从臀部将羊皮完整褪下、脱毛,动作要分外小心,经验老到的匠人会通过盐水辅助,让羊皮松软,方能得到一个无破损的“皮口袋”。而浮于水面的力量,在于人工吹气。这口“活气”,让皮质保持油润与弹性。

羊皮筏子市级传承人 张德保:吹到压不动就成了。是人工吹,人工吹的好处是啥,口里面有湿润的气。气管子吹干燥,对羊皮子不好。
吹起的羊皮一一系于木架之上,羊背朝上,每行交错排布,将木架覆盖。这定型的功夫,是羊皮到羊皮筏子的关键。捆扎用的绳结名叫“猪蹄扣”,遇水不散,让筏子在激流中可以稳住“呼吸”。而筏子客藏着力道与巧劲的每一桨,都让羊皮筏子在黄河之上行稳致远。
在中山铁桥建成之前,羊皮筏子是黄河上流动的桥。那时,它载着商贾的货物、也驮着百姓的生计;后来,战火燃起,它又成了运送军需的船只,百余吨汽油从四川广元直抵重庆,人人都赞“羊皮筏子赛军舰”。

如今,一座座桥梁飞架南北两岸,结束了羊皮筏子的运输使命,也为它开启了新的航程。2006年,它被正式列入甘肃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此,这门古老的技艺,从交通运输工具变成了人们体验黄河文化的窗口。如今,一条条羊皮筏子顺水而下,穿过伫立百年的中山桥,是兰州火热的文旅图景。
辽宁游客 陈思宇:第一次坐羊皮筏子,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跟黄河接触确实挺震撼的。
从交通工具到文旅名片,一代代筏子客划着羊皮筏子见证着黄河两岸的日新月异。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