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16

用脑纹当生物密码或成现实 脑电波时代逐渐来临

编辑:冯一伦
导 语

基于脑电波识别的“刷脑登录”你听说过吗?西班牙科学家最近研制出了可录取脑电波的耳机,这使得用脑电波当个人密码这一科学构想离现实更进一步。

143.jpg

资料图

  浙江在线杭州3月16日讯(浙江在线编辑 冯一伦)提起密码,首先浮现在你脑海的是什么?可能是字母、数字,也可能是更酷炫一点的语音解锁、指纹支付、刷脸登录等等。可是,基于脑电波识别的“刷脑登录”你听说过吗?西班牙科学家最近研制出了可录取脑电波的耳机,这使得用脑电波当个人密码这一科学构想离现实更进一步。

  用脑电波当密码或成现实

  据报道,西班牙巴斯克认知、大脑和语言中心科学家布莱尔·阿姆斯特朗让45名志愿者读一张有75个缩写单词的列表,同时用装有电极的普通耳机录得他们的脑电波,准确率高达94%。

  最新一期英国《新科学家》周刊报道,阿姆斯特朗用电脑程序分析录得的脑电波数据,为每名志愿者生成了独一无二的“脑纹”。由于每个人的脑纹独特且不可用外力强取,科学家视之为理想的生物密码,但苦于传统录取手段复杂而难以付诸实用。阿姆斯特朗的研究或许最终令脑纹当密码成为现实。

  在早年的研究中,科学家就证实了脑电波在身份识别上的巨大潜力。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分校的科研人员曾对45名志愿者进行过实验,让他们浏览特定图片和信息,然后用计算机系统绘制其大脑产生的脑电波特征复合图,即“脑纹”。结果显示,根据“脑纹”对受试者进行身份识别的准确率接近100%。

  不过,目前研究显示,用脑电波当密码仍有局限之处。这种方法不适用于脑电波相似的双胞胎,也不适于长时间重复使用的个人密码。因为大脑连接性会随时间变化而改变。

144.jpg

资料图

  脑电波当密码真的靠谱吗?

  脑波认证技术被视为是一种代替传统密码的生物密码,因为我们可以通过识别一个人的脑电图来验证其身份。举个例子,我们不再需要输入一串密码,而是屏幕上出现一串文字,之后经由头戴脑电图测量设备来验证登陆者做出的反应。和普通的密码相比,脑电图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更加难以破解。

  但用脑电波当密码真的靠谱吗?如何在佩戴者心理和生理状态发生变化时保证识别准确度?

  网络安全顾问公司Grimm的安全研究员Chuang和自己16岁的儿子在研究测试中发现了这一问题,于是这对父子兵又找来了十位志愿者做测试。他们让志愿者在健身前后分别接受两次测试,发现剧烈运动后人的脑波最多只要一分钟就能恢复到正常状态。

  “剧烈运动后马上进行测试,脑波信号确实会产生漂移,”Chuang说道,“所以这种情况暂时无解。”

  虽然技术已经先进到可以通过脑波解锁了,但8位数的密码依然必不可少。“密码永远不会消失,”Chuang说道。毕竟对电脑和手机来说,直接用键盘打字和滑屏可比脑波识别要简单的多。

  不过,一旦使用情境转换到智能穿戴设备,我们的手指就不那么灵活了。“对于不同的设备,我们要找出最自然的识别与解锁方式,对智能穿戴设备来说,脑波就最为合适。”Chuang说道。

  还有哪些让人脑电波的科技

  脑电波不仅能为我们提供一种理想的生物密码,它也是实现“意念控制”的神器。最近,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实验室的团队研发了一个特殊的反馈系统,使人类操控者能够通过“意念(脑电波信号)”向机器人传达对应的信息,让机器人感知到操控者的想法。2009年,美国消费电子展上推出过一款脑波控制玩具,玩家可以用“意念”让玩具小球悬浮至空中,并穿越各种障碍。此外,各类脑波控制机械臂、意念控制轮椅更是给亿万残障人士带来了福音。

  脑电波能带来的科技创新还不止于此。前不久,芬兰研究人员利用机器学习开发出一种技术,可以读取使用者阅读时的脑电波,捕捉其兴趣点,并对其所面对的信息进行智能筛选和推荐。在确认犯罪这一应用领域,基于脑电波的“大脑指纹测试”技术可以揭示犯罪嫌疑人是否撒谎。该技术的核心是寻找一种被称为“P300”的脑电波信号。印度警方从2003年开始就使用了大脑指纹技术。新加坡警方于2013年引进了大脑指纹测试技术。

  人类科技在各大领域都取得了迅猛发展,相比之下,科学家对人脑的认识尚浅。人脑所释放的脑电波似乎是人类的一大科技宝库,它所诞生的各类科技在不断地拓宽着我们的眼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延伸阅读】

  据日媒报道,日本一支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机器学习装置——人工智能耳机,能够跟踪听众的情感状态,创造出为听众量身定制的音乐,从而改善听众的情绪,激发新的情绪。

  该研究团队得到了日本大阪大学创新中心项目的支持与合作,其开发的AI能够检测用户的大脑状态,并通过音乐来刺激它,从而让听众产生新的情绪。首先,AI系统能够收集用户大脑的音乐数据,创建个性化音乐的“情感音乐模型”。在开始谱写音乐之前,它能学习用户的脑电波,并能识别音乐与各种音乐之间的关系。然后,它能够合成为用户贴身打造的定制音乐,来刺激用户的精神状态。

  研究人员与比利时的一个研究所合作,进行了一组志愿者测试。这些志愿者分别听取10个不同的音乐片段,风格从日本J-Pop到流行儿歌不等,系统记录志愿者听取这些音乐时的脑电波。在其研究中,参与者戴着装有无线耳机,耳机上装有传感器,传感器能够检测脑电波,并识别脑电图。之后,机器人便开始基于脑电波创作新的音乐。音乐在生成之后,MIDI技术(乐器数字接口技术,又称迷笛技术)会立即将之进行重新编排,并用合成器合成悠扬的曲调。结果显示,当系统能够检测其脑电波时,听众更能参与并沉浸在音乐当中。

  (综合新华社、人民日报、科技日报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