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28

天舟一号完成首次“空中加油” 中国向着航天强国迈进

编辑:金林杰
导 语

27日晚19时07分,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成功完成首次推进剂在轨补加试验,这标志着天舟一号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也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胜利完成,正式宣告中国航天迈进“空间站时代”。

(天舟一号)(1)天舟一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这是指挥控制大厅全景(4月27日摄)。4月27日19时07分,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完成首次推进剂在轨补加试验,标志天舟一号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新华社记者 琚振华 摄

  浙江在线杭州4月28日讯(浙江在线编辑 金林杰)27日晚19时07分,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成功完成首次推进剂在轨补加试验,这标志着天舟一号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也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胜利完成,正式宣告中国航天迈进“空间站时代”。

(天舟一号)(4)天舟一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4月27日,天舟一号飞行任务圆满成功,指挥控制大厅现场的工作人员鼓掌庆祝。当日19时07分,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完成首次推进剂在轨补加试验,标志天舟一号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新华社记者琚振华 摄

  中国航天迈入空间站时代

  突破和掌握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填补了我国航天领域的空白,实现了空间推进领域的一次重大技术跨越,为我国空间站组装建造和长期运营扫清了能源供给上的障碍,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这一关键技术的国家。在此之前,只有俄罗斯和美国掌握了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

  整个补加工作一共持续了5天。4月23日开始,首先进行了各项补加准备。从4月24日开始,按照先燃烧剂、后氧化剂的顺序开始补加工作。

  就像汽车行驶需要加油,未来空间站长期在轨也需要“加油”来保证正常运营,这项任务就由“天舟”系列货运飞船完成。

  未来几个月,天舟一号还将为天宫二号进行两回推进剂补加,这些补加的推进剂将会支持组合体的在轨飞行。而突破和掌握推进剂补加技术,将为我国空间站组装建造和长期运营解决能源供给问题。

  2022年前后建成载人空间站

  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太空行走,从单船飞行到组合体稳定运行……中国航天用25年时间,跨越了发达国家近半个世纪经历的路程。

  “空间实验室任务完成后,我国将开始建造空间站。”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目前,我国空间站研制进展顺利。

  根据计划,我国将在2022年前后建成载人空间站。如果国际空间站按计划在2024年退役,届时中国将成为唯一拥有空间站的国家。

  太空探索永无止境,航天强国梦想起航。研制更大推力的运载火箭、论证载人登月计划、准备发射火星探测器……起步晚于美俄的中国在加快推进航天强国建设的道路上,把目光瞄向更为遥远的深空。

  延伸阅读

  天舟一号给天宫二号“太空加油”,都需要哪几步?

  备受瞩目的“太空加油”是如何完成的,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飞船系统主任设计师邵立民为大家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其实在轨推进剂补加过程不是特别复杂,也是按照我们预定程序一步一步推进的,而且都是提前在地面上做过大量实验。”邵立民说。

  第一步,推进剂补加,天舟一号和天宫二号这两个航天器要在轨形成一个组合体,也就是它们要完成交会对接,这是在轨推进剂补加的基础。

  第二步,确认推进剂补加相关的设备、系统,包括航天器的状态,也包括地面设备的状态都是正常的,就是对设备状态进行确认。

  第三步,进行管路系统的检漏。因为推进剂是从货运飞船的推进舱要输送到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资源舱,输送距离比较长,涉及到很多管路阀门。所以要进行整个管路系统的检漏,因为航天器用的燃料目前都是有毒而且易燃易爆的,所以必须保证管路没有泄露,这个步骤特别关键。

  第四步,在确认管路系统没有问题之后,我们要对天宫二号推进剂储箱里的增压气体进行压气机压缩回收,也就是说,把天宫二号推进剂储箱里的增压气体压回到原来的高压气瓶里去,这个气体就可以重复使用。

  第五步,再压缩完之后,下一步就是推进剂补加,也就是货运飞船这边储箱通过货运飞船自己的增压气体把推进剂输送到天宫二号的储箱里面去。

  第六步,如果达到预计的加入量的话,这时候程序会自动停止,停止之后我们再把相关的阀门关闭,这时候推进剂管路里还会残留一些推进剂,这些推进剂因为补加完就是没有用的废物了,为了防止泄露我们还有一个吹除的过程,就是把管路里面残留的推进剂吹除到宇宙空间中去。

  “我们现在的规划是燃箱储箱一路一路加,加完之后,推进剂吹除完成之后确认系统状态都没有问题了,进行系统状态的恢复,到这时候推进剂补加的工作就结束了。”邵立民说。

  据悉,突破和掌握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填补了我国航天领域的空白,实现了空间推进领域的一次重大技术跨越,为我国空间站组装建造和长期运营扫清了能源供给上的障碍,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这一关键技术的国家。

  (综合新华网、人民网、中国青年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