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02

泡面终于摘下了垃圾食品的标签 制止“舌尖上的谣言”很迫切

编辑:吴盈秋
导 语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官方网站近日连续发布4批20个食品药品类谣言汇总。汇总发布内容包括谣言内容、谣言传播轨迹、媒体辟谣情况以及谣言的危害等。

1120901253_14936782280171n.jpg

  制图:张芳曼

  浙江在线5月2日讯(浙江在线编辑 吴盈秋)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官方网站近日连续发布4批20个食品药品类谣言汇总。汇总发布内容包括谣言内容、谣言传播轨迹、媒体辟谣情况以及谣言的危害等。

  食药监总局近日集中发布的谣言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部分谣言在网络上仍“余威未减”。这些谣言涵盖肉食、水果、饮料、蔬菜、食油、茶类等多个食品门类,呈现三大特点:“致癌”成为造谣传谣者“包装”谣言的常用词汇,微波炉、牛奶、鱼腥草、自来水中的氯等都被贴上了“致癌”的标签;在时令季节,西瓜、黄瓜、柿子、枣等果蔬经常无辜“躺枪”,每逢热销季节,“西瓜打针”“无根豆芽有毒”等谣言就会死灰复燃;虾、蟹、鸡等肉类食品经常被造谣者以变种、变异为噱头疯传网络,并生成多种版本。

  包括人民日报、人民网在内的多家主流媒体曾多次刊发调查报道,第一时间对网上曝出的食品安全谣言科学求证,消除误解和恐慌。各级相关部门及时公开调查检查情况,给予谣言有力回击,部分造谣传谣者受到法律惩处。

timg (1).jpg

  方便面是垃圾食品的谣言已经传播多年。

  近年来,食品安全领域谣言成为网络谣言的重灾区,有数据显示,网络谣言中“舌尖上的谣言”占45%。

  “粉丝能燃烧”、“橡胶面条”、“塑料紫菜”……每隔一段时间,关于食品行业的谣言就会在微信朋友圈、微博和各种论坛里大肆传播。这些谣言经过精心的编撰、剪辑,在欺骗消费者的同时,也极大损害了我国食品产业。

timg (3).jpg

  黑色塑料冒充紫菜被辟谣

  今年2月初,一则“牛奶出大事”的不实信息在社交平台上广泛传播,据了解,这则谣言在去年10月就被制作,而最早炮制这条谣言的犯罪嫌疑人目前已被依法批捕。时间不过一年,这则谣言再次泛滥在微信朋友圈、论坛等社交媒体。4月21日,处于谣言漩涡中的蒙牛乳业针对造谣者和借机炒作者发出公开信,称“已启动最高级危机预警处置机制,同时在积极与各级政府部门沟通,推进危机的妥善解决。”

  为什么关于食品安全的谣言那么多?首先,食品安全是每个家庭、每个人都熟悉和关注的话题,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健康安全;再者,当下很多谣言以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方式,借助各类媒体平台扩散传播,谣言的传播速度呈几何倍增之势,谣言的可信度也大大提升,以假乱真的谣言使平民百姓难辨真伪。这些都使食品安全谣言容易获得广泛的点击、关注、转发、评论,具有社会影响更大、辟谣难度更大的特征。

  在食品安全形势严峻的当下,一些人对“舌尖上的谣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小谣言带来的社会大危害绝不能等闲视之。造谣成本极低、刑罚的缺位和查处机制不健全,造成了打击食品安全谣言不力。前不久,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食品安全欺诈行为查处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单位和个人编造、散布、传播虚假食品安全信息,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应当移交公安机关依法处理。这明确了治安惩治“舌尖上的谣言”的基本方向。

  重拳惩治食品安全谣言该动真格了,补齐法律短板健全查处机制,加大遏制惩处的力度,这些基础性工作必须进一步巩固加强,打击“舌尖上的谣言”再无退路可走。

(综合人民日报、新华网、北京青年报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