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舟一号飞越太空送货加油、“蛟龙”号下探马里亚纳海沟、C919大型商用客机首飞……中国科技正迈向世界“巅峰”!背后是他们的奉献——超6成青年科学家每周工作超50小时。 科技创新中,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但是,一项调查显示,83.39%受访者认同“青年工作者的身体健康状态普遍不佳”、近5成青年科研人员不满意待遇、浙江近4成科技工作者有心理问题……
浙江在线5月31日讯(浙江在线编辑 洪慧敏)天舟一号飞越太空送货加油、“蛟龙”号下探马里亚纳海沟、C919大型商用客机首飞、量子计算机问世、可燃冰试采成功……时下,中国科技创新成果精彩纷呈!
今天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在新起点上,勇攀世界科技高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的重要讲话一周年述评》。
2016年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去年昨天,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九大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抓科技创新,不能等待观望,不可亦步亦趋,当有只争朝夕的劲头。”
此后一年,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实现长足发展。
破解李约瑟之问,中国科技“重回世界之巅”
“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从“向科学进军”到“迎来科学的春天”,从“占有一席之地”到“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中国的创新之音越来越激越、昂扬,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之门已开启。
国人倍加自豪,世界刮目相看。
中国一项项冲击世界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成果,圆满地回答了著名的“李约瑟之问”。
70多年前,英国学者李约瑟曾说:“从公元1世纪到公元15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中国人在应用自然知识满足人的需要方面,曾经胜过欧洲人,那么为什么近代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呢?”这一发问,曾深深刺痛着数代中华儿女的中国心。
美国《华尔街日报》近日刊文称,中国正努力重现历史辉煌,在科技创新上“重回世界之巅”。
【调查】
超6成青年科学家每周工作超50小时 超3成基本不锻炼
科技创新中,人才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昨天,全国8100万科技工作者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节日——首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已故杰出科学家黄大年,仿佛没有时间停下喘口气,将一个个高端科技项目推向世界前沿,直至生命定格在58岁……
中国科技工作者到底过的怎么样?中国青年报社联合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发起“青年科研人员生存发展状况调查”,1066位青年科研人员参与。
调查结果显示,超6成青年科学家每周工作50小时以上。具体来看,每周工作时间60小时以上的占30.86%,50~60小时的占32.74%,40~50小时的占27.39%,小于或等于40个小时的仅占9.01%。
高强度的工作时间导致近9成青年科学家并没有时间锻炼,或偶尔才会锻炼一次。具体来看,每周锻炼3次以上的仅占10.23%,每周偶尔锻炼的有56.37%,每周基本不锻炼的占33.4%。
83.39%受访者认同“青年工作者的身体健康状态普遍不佳”的观点。
近5成青年科研人员不满意待遇
“应发一万五,到手八千元”,最近复旦大学一位教授晒出的工资条引发热议,将高校、科研院所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工资待遇问题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调查结果显示,有76.92%的青年科研人员支持“科研人员待遇不高”是制约青年科研工作者创新、影响创新积极性的主要因素。针对现阶段的工资收入,仅有13.23%的受访者表示满意,不满意的占了46.81%。
女科学家颜宁离开 近3成受访者认为“女性青年科学家不受重视”
今年5月,世界顶尖结构生物学家、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颜宁,受聘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成为该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雪莉·蒂尔曼(Shirley M.Tilghman)终身讲席教授,这让她登上“风口浪尖”。
这一新闻曾轰动一时。
颜宁是世界顶尖结构生物学家。2009年以来,她作为通讯作者在《自然》《科学》《细胞》三大国际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17篇,培养7名博士生;其研究成果在2009和2012年被《科学》年度十大进展引用;2016年,颜宁被《自然》评为十位“中国科学之星”之一。
为何离开?颜宁用“居安思危”的理由向媒体解释:“我生怕自己在一个环境里待久了,可能故步自封而不自知。换一种环境,是为了给自己一些新的压力,刺激自己获得灵感,希望能够在科学上取得新的突破。”
“青年科研人员生存发展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有28.8%的受访者认为“女性青年科学家不受重视”的问题比较普遍甚至非常严重。
更为重要的是,同一性别群体中,女性拥有高级职称的比例要远远低于男性,而女性拥有初级职称的比例则又高于男性。
不过,调查也发现,现实情况中的女性青年科研人员面临除了“重视与否”的问题之外,还面临着“生活与工作难以兼顾”等更为复杂的难题。有72.88%的受访者认为女性青年工作者会难以兼顾家庭和工作。
相比于男性,女性青年科研人员每周在科研工作上投入的时间略低。比如,每周工作超过“60小时以上”的女青年科研人员有50.92%,而男性则有68.69%。
浙江近4成科技工作者有心理问题
今年5月27日,浙江省科技工作者心理素质调查结果发布:39%的科技工作者显示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严重心理问题占比13%(高压力反应且低幸福感),一般心理问题占比26%(高幸福感但高压力反应占比14.4%、低压力反应但低幸福感占比11.6%)。
与此同时,近一半科技工作者对压力应对策略不够正确,13%的科技工作者偏向消极应对方式。
对心理健康服务,65%的科技工作者明确表达出需求。其中期望得到的心理健康服务的类型为"压力调试与情绪管理"或"人际交往和沟通"的科技工作者占比79%,排名第一。期望得到的心理健康服务方式为"一对一的个别面对面咨询"占比36%,排名第一。
已故科学家黄大年,生前有人说他是个“疯子”。他却毫不在意:“中国要由大国变成强国,需要有一批‘科研疯子’,这其中能有我,余愿足矣!”
尽管面临工作劳动强度大,收入不高等问题,很多青年科研人员依然选择坚持这份工作——“因为喜欢”。此次调查显示,62.48%的受访者之所以从事科研工作是“兴趣使然”。同样,有一半以上(58.61%)的青年科研人员认为,他们具有改变世界和人类生活的信心。
(综合自中国青年报、中新社、中国青年网、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解放军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