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贫困生的评定一直是很多高校的难题。为了鉴别贫困家庭,高校往往会设一些硬标准,有助于简化操作,但不可否认的是,一刀切不仅容易产生误伤,往往还会给贫困生带来心理压力。
浙江在线杭州8月30日讯(浙江在线编辑 冯一伦)近日,陕西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办法出炉。该办法规定,学生有在校外租房或经常出入营业性网吧等行为,不能被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此外,评议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时,不能让学生当众诉苦、互相比困。
其实,对于贫困生的评定一直是很多高校的难题。为了鉴别贫困家庭,高校往往会设一些硬标准,有助于简化操作,但不可否认的是,一刀切不仅容易产生误伤,往往还会给贫困生带来心理压力。
高校贫困生评定出现“比惨”。网络图
陕西省出台贫困生评定标准 常去网吧在外租房不得纳入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公办和民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高等职业学校、独立学院以及承担高职学历教育的成人高校计划内全日制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在校学生中,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分为家庭经济一般困难学生和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
近年来,贫困生群体也引起各方的特别关注,从各地政府制度安排到社会爱心人士,各方纷纷伸出援手帮助贫困生,让他们每一个人都能顺利入学,“一个都不能少”。
据报道,陕西省教育厅等部门近日联合制定下发《陕西省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办法》。其中规定,学生或学校能够证明有下列行为之一者,不能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家庭投资办企业、拥有豪华楼房、小汽车的;(二)经常消费高档通信工具、高档电脑(特殊专业除外)、高档娱乐电器、高档时装或高档化妆品等奢侈品或有其他奢侈消费行为的;(三)节假日经常外出旅游、消费超过当地家庭平均收入水平的;(四)在校外租房或经常出入营业性网吧的;(五)平时消费水平明显高出周围同学平均生活水平的。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每学年进行一次。评定过程中评议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时,不能让学生当众诉苦、互相比困。
发现弄虚作假现象,一经核实,取消资助资格,收回资助资金。情节严重的将依据有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并在其档案中记载不诚信记录。
另外,陕西省要求高等学校及时发现那些家庭经济困难但未受助、家庭经济不困难却受助的学生,及时纠正认定结果存在的偏差。同时鼓励家庭经济状况好转的学生本人自愿申请退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档案库。
在饭卡里充钱成为一些高校“隐形资助”的一种方式。图片来源:中新网
高校贫困生评定标准难定 各省各高校纷纷出招
在高校,我们可以听到很多这样的“吐槽”,有人看起来穿戴高档却拿着助学金,有人在助学金的“制约”下无法享受一次奢侈消费。有人说贫困生也有自己的尊严和爱美之心,有人说既然有进行奢侈消费的空间就不算“贫困”。
那么如何对贫困生进行界定?各大高校又是如何进行补助的呢?
今年,安徽学生资助工作打破了学生申请、学校评议的传统认定模式,将首次利用大数据手段实现精准资助。
安徽省学生资助中心主任李炳银介绍,今年安徽将采用大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数学建模理论,帮助资助工作者掌握学生在校期间的真实消费情况、学生经济水平,及时发现“隐性贫困”与疑似“虚假认定”学生,提高资助工作的精准性。
而在山东,有关部门将出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建立健全四级认定、两级公示工作机制,精准认定,精准资助,公平、公正、合理地分配各类资助资源。
山东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马希军认为,贫困生认定难是学生资助工作目前面临的首要问题,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是一个相对和变化的概念,受地域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此外,为了保护受助学生的自尊心,消除他们的心理负担,一些高校纷纷出招,采用了“隐形资助”的方式。比如,中科大的一项“生活援助计划”,学校通过校园卡消费数据统计,对每月就餐分别在4.0元和3.7元以下的男、女生,发放160元生活补助。
郑州大学也有类似的“温暖行动”:如果有学生每天至少在校食堂吃两顿饭,每周至少6天在学校就餐,但月伙食费却低于学校平均值250元,学校将直接将150元补助“悄悄”打到学生饭卡里。
南京理工大学根据“大数据”统计,对每月食堂吃饭超过60顿、消费不足420元的学生,暗暗进行了补贴。
这种“暖心饭补”,科学精准,又富有人情味。暖心的背后,是走心。
高校贫困生评定也需要人文关怀。网络图
让善行结出善果 高校如何才能精准扶贫
助学工作长期以来都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少高校学子开始吐槽,为什么有些人穿戴讲究,用着各种电子产品,仍然属于“贫困生”,而有的同学却因为偶尔的一次“奢侈”消费被取消助学资格。
贫困生是大学生中较为特殊的一个群体,助学金对于他们来说是雪中送炭,国家对高校贫困学生资助力度的不断加大,从出发点来说,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让更多的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出现了诸多问题,贫困证明的真实性有待考证、级别认定过于公式化、政策边缘学生认定难等问题,亟需我们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在某种程度上说,高校的贫困生认定所引发的种种争议,其实并非孤立状态。它与过去的低保户认定、贫困县评选所存在的问题,都折射出精准扶贫的开展空间。最早人们评定贫困的标准似乎很简单,就看一个家庭或个人的“衣食住行”是否达到温饱状态。但在今天的消费主义时代和市场经济社会,对于贫困的认定显然没那么简单。这就要求贫困认定标准不能再单一化,帮扶理念需要更新。
尽管今天精准扶贫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但过时和单一化的贫困认定标准,与对贫困的偏见,仍存在和充斥在不少地方。精准扶贫由理念向行动的转化,依旧需要一些突破。
在新形势下,各高校要进一步完善贫困生认定标准和体系,优化评选程序,建立与学生家庭所在地政府的合作机制,并以法律法规形式对该合作机制进行约束和监督,保障学校及时准确地核查贫困生的真实情况,让贫困生的“贫”得以真实的界定。
此外,要体现资助贫困生的公开、公平、公正性,在同学们的知情权和贫困生的隐私权之间取得平衡,确实是个现实难题,但办法总比困难多。不管采取什么办法,都应该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讲究关怀艺术,既考虑贫困生的经济需求,也要考虑贫困生的情感需求;在经济资助的同时,莫忘记了精神关怀,让贫困生保持健康心理、形成完善的人格。
(综合西安晚报、中青在线、中国教育报、东方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