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06

“一箭双星”成功发射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首次全球组网

编辑:蒋敏华
导 语

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再上新征程。11月5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一箭双星”成功发射,由此将开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的新时代。

4.jpg

北斗卫星发射现场(网络图片)

  浙江在线杭州11月6日讯(浙江在线编辑 蒋敏华)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再上新征程。11月5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一箭双星”成功发射,由此将开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的新时代。

  两颗北斗星升太空

  11月5日19时45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二十四、二十五颗北斗导航卫星。这两颗卫星属于中圆地球轨道卫星,是我国北斗三号第一、二颗组网卫星。

  这两颗卫星属于中圆地球轨道卫星,也是中国第一、二颗北斗三号组网卫星。卫星入轨后接下来将开展测试及入网验证,适时对外提供服务。北斗三号在北斗二号性能的基础上,将进一步提升1至2倍的定位精度,达到2.5米—5米的水平。

  北斗三号工程于2009年正式启动建设,目前已全面突破系统核心关键技术,完成地面验证,卫星状态基本固化。特别是2015年至2016年成功发射了5颗新一代导航卫星并完成在轨验证。

  此次发射的北斗导航卫星和配套运载火箭,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53次飞行。

3.jpg

导航系统在汽车上的运用(网络图片)

  导航系统造福人类

  从此次任务起,我国迎来新一轮北斗组网卫星高密度发射,到2018年底前后,将发射18颗北斗三号组网卫星,覆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到2020年左右,完成30多颗组网卫星发射,实现全球服务能力。

  目前,我国已有5万余艘渔船、400多万辆营运车辆安装了北斗终端,民航也将依托北斗建设航空器全球追踪系统,交通更加安全可控。

  2015年“4·25”尼泊尔地震,北斗“穿越”可可西里、“翻越”唐古拉山,指引救援队伍千里驰援。今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地震,北斗短报文第一时间将灾区情况送达应急指挥中心。8月下旬,超级台风“天鸽”突袭广东,347艘渔船在北斗引导下安全回港……“北斗呼叫,天降神兵!”面对一起起突发重大灾害,北斗开启一扇扇“生命之门”。

  实现多项技术突破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北斗三号卫星总指挥迟军告诉记者,总体而言,北斗三号具备高精度、高可靠、高保险、多功能等特点。

  ——高精度。在北斗二号性能的基础上,北斗三号在设计之初,就把目标放在尚未发射的第三代GPS导航卫星以及欧洲伽利略导航系统的设计指标上。

  随着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提供初始服务,可提供米级、亚米级、分米级,甚至厘米级的服务。届时,中国北斗的精度将与美国GPS相媲美。

  ——高可靠。北斗是一个系统工程,用户每一次享受到北斗系统的服务,都必须保证有至少4颗卫星提供服务;北斗又是一个全球覆盖的系统,至少需要有20余颗卫星同时提供稳定服务,这一特点决定北斗系统对质量可靠性要求比单星更高,对产品可靠性的要求更苛刻。

  ——高保险。据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北斗三号卫星总设计师王平介绍,北斗卫星全球导航系统作为一个大型系统工程,采用多重可靠性“加固”措施,可最大限度地增强系统的保险系数。

  ——多功能。中国北斗除具有短报文等特色功能外,还可以将用户的位置信息发送出去,让其他人可以知道用户的情况,较好地解决了何人、何事、何地的问题。把短信和导航结合起来,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一大特色,一个终端,就可以导航、通信兼备。

2.jpg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示意图(网络图片)

  “北斗”大事记

  上世纪90年代,在海湾战争中,装载GPS的精确打击武器首次大规模使用,作战效能令全球震惊,显示出卫星导航系统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意义。

  1994年,在国家经济实力、技术基础仍非常薄弱的情况下,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毅然决定启动北斗一号工程,进行卫星导航试验探索。

  2000年4月17日,北斗和伽利略系统同时成功申报。

  2007年4月14日4时11分,首颗北斗卫星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成功进入预定轨道。两天后的16日20时许,北京终于清晰接收到来自这颗卫星的信号。

  2012年底,建成由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倾斜同步轨道卫星和中圆轨道卫星共14颗星构成的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实现了全天时全天候为亚太大部分地区提供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综合人民网、新华社、中新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