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16

我国在轨气象卫星数量世界最多 2018年至2021年还将发射四颗

编辑:杨静涛
导 语

“风云三号D”卫星是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的第四颗卫星,经在轨测试后,将与2013年9月发射成功的“风云三号C”卫星共同组网,强化我国极轨气象卫星上、下午星组网观测的业务布局,进一步提高大气探测精度,增强温室气体监测、空间环境综合探测和气象遥感探测能力。

H6L7-fynstfi0077935.jpg

  浙江在线11月16日讯(浙江在线编辑 杨静涛)11月15日凌晨2时35分,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的第四颗卫星——风云三号04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该星将投入业务运行,成为我国低轨道下午观测的主卫星,与此前发射的风云三号C星组网,形成我国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上下午观测的布局。

  中国已成功发射15颗气象卫星

  “风云三号D”卫星是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的第四颗卫星,经在轨测试后,将与2013年9月发射成功的“风云三号C”卫星共同组网,强化我国极轨气象卫星上、下午星组网观测的业务布局,进一步提高大气探测精度,增强温室气体监测、空间环境综合探测和气象遥感探测能力。

  截至目前,我国已成功发射15颗气象卫星,在轨8颗,其中7颗业务运行,为气象、海洋、林业、农业、民航以及军事等应用领域提供了大量全球及区域的地球观测信息。随着风云三号04星发射成功,我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在轨气象卫星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国家。

  据悉,风云气象卫星已被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纳入全球对地观测业务卫星序列。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接收和应用风云系列气象卫星资料的国家和地区达77个,覆盖“一带一路”周边37个国家。

  能穿云透雾测极光 数据80分钟内传回

W020171115432808781669.jpg

  作为“老番号”中的新成员, “风云三号D”增添了不少新本领,不仅能穿云透雾,还能观测极光。它将使我国天气预报的精确度和时效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风云三号D”卫星设计寿命5年,是目前国内光谱测量通道最多的卫星。星上装载了10台(套)先进的遥感仪器,除了微波温度计、微波湿度计、微波成像仪、空间环境监测仪器包和全球导航卫星掩星探测仪等5台继承性仪器之外,红外高光谱大气探测仪、近红外高光谱温室气体监测仪、广角极光成像仪、电离层光度计为全新研制、首次上星搭载,核心仪器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进行了大幅升级改进,性能显著提升。

  “风云三号D星是国内首颗利用南极卫星数据接收站接收数据的对地遥感卫星。”该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总指挥、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主任张鹏说,其90%的观测数据,能在观测后80分钟内传回国内,传输速率增加了30%,计算能力增加17.5倍,数据存储能力增加了近10倍。

  “风云三号D星,可谓第一个享受到‘5+2’模式的极轨气象卫星。除了原先的几个地面站,喀什站和南极站也会正式‘上岗’,这将保证它的数据更好更快地接收下来。”张鹏透露。

  2018年至2021年还将再发射四颗气象卫星

  据悉,我国将在2018年至2021年前后陆续再发射四颗风云三号卫星,包括风云三号上午星和下午星,卫星将适时增加新型遥感仪器,满足不断增长的新需求;另外两颗风云三号卫星分别为晨昏轨道运行的气象卫星和低倾角近圆轨道降水测量卫星。

  届时,风云三号系列卫星将相互配合,实现完整的低轨气象综合观测,具备高时效全球中高分辨率光学成像观测、高精度光学微波组合大气温湿度垂直分布探测、气候变化温室气体探测、风场精确探测、全球高精度降水测量以及太阳和空间环境综合探测六大能力。

  风云卫星总体研制单位509所副所长周徐斌表示,预计卫星全球观测频次可达每4小时一次,我国全球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中卫星观测数据的更新时效也可以由现在的6小时提高到4小时,可以将气象灾害监测时效提高近1倍,预报精度将提高3%左右,可以更容易地捕捉到暴雨、强对流等生命周期较短的比较严重的灾害性天气过程。

  (综合新华网、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