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15

“别再吃”“别再喝”“别再用” 朋友圈“关怀式”谣言背后藏利益链条

编辑:汪江军
导 语

近年来,带有“别再吃了”“别再喝了”“别再用了”等字样的“关怀式”提醒类谣言在微博、微信中频繁出现。据了解,仅去年以来,微信辟谣工具就已对超过100万条谣言进行辟谣。到底谁在“好心”制作这些谣言?背后有何利益链?

timg (1).jpg

  浙江在线12月15日讯(浙江在线编辑 汪江军)“心好累,家里长辈总是发些‘别再吃了’‘别再喝了’‘别再用了’这些微信科普文章给我,实在不想戳破他们这些‘关怀式’谣言,怕伤他们的心。”

  这样的无奈,相信不少有基本生活常识的人都感受过。这些“关怀式”文章在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眼中,漏洞百出,根本不足为信,但是这些谣言的发送者,却是你不忍伤害的家人长辈。

  现象背后,你有没想过,其实这样的谣言批量制造,背后有着庞大产业链条。

timg (3).jpg

  去年朋友圈处理谣言链接数超过120万条

  “虾不能吃了,很多寄生虫”,“肉松是棉花做的”,甚至“空心菜是毒中之王”……听着长辈们语重心长的告诫,南京的胡先生哭笑不得。“你跟长辈们说是假的,他们还生气说微信里说的,人家造谣干什么,吃饱了没事做?不管是不是真的,你别吃别做就是了。”久而久之,胡先生也学乖了,这些长辈们的“关怀”听听就算了。

  到底有多少类似的“关怀式”谣言?记者了解到,仅微信安全中心从2015年开始,就发布了几十期当时的“十大谣言”,其中“关怀式”谣言占有很大比例,例如,2016年及今年上半年两次发布的十大谣言里,食品安全、养生急救、儿童安全等提醒类谣言均超过半数。

  据《微信生态安全报告(2016)》,微信去年已处罚造谣传谣账号约10万个,朋友圈处理谣言链接数超过120万条。同时,微信专门开发的“微信辟谣助手”显示,至今年12月已辟谣的文章数已超过100万条。

timg.jpg

  微信谣言背后存“圈粉”、转发广告等利益链

  很多年轻人都纳闷,转发谣言的长辈可能缺少科学素养,但制造这些看似“弱智”的谣言的人,他们究竟是智商欠费还是纯属无聊,究竟有着什么目的?其实,这样谣言文章的阅读和转发所带来的点击量和公号关注量,将会给幕后操作者带来直接收益。

  记者采访了诸多微信从业者及专家,并经多方调查后发现,微信谣言背后有故意打击对手、诱导用户泄露个人信息、引导用户打吸费电话等多重图谋,但最为重要的还是其背后的“圈粉”、转发广告等利益链。

  记者在一家大型公众号广告对接平台上了解到,一万名粉丝数以下的公众号广告标价费用为200至400元,而5万名粉丝数的则上升十几倍至3000元左右,有的甚至上万元。

  同时,业内人士介绍,许多谣言页面上,特别最上端与下端,附有大量的推广二维码及广告内容,读者在阅读及转发的过程中也会使转发者获得一定的收益。记者根据这位人士的介绍,下载了几款APP,发现上面有大量带有广告的文章可以转发,价格一般为每条0.1元至0.12元。

  谣言怎么破 微信小程序来帮忙

  微信官方最近上线了一个非常实用的功能“微信辟谣助手”,有了它的帮忙,就可以让用户快速的辨别资讯内容的真假了。

webwxgetmsgimg.jpg

  怎么弄?微信→发现→小程序→搜索小程序“微信辟谣助手”→点击进入即可。

webwxgetmsgimg (1).jpg

  微信辟谣助手有些啥功能呢?首先就是在微信辟谣助手首页就能够快速的浏览到最新的谣言和辟谣。

  (综合新华网、中国新闻网、北京晨报等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