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27

假茅台春节期间“热销”卖断货 暗访产业链:年赚百万很简单

编辑:王艺
导 语

近日,有媒体在仁怀市暗访调查发现,从仁怀市区到茅台镇,形成了从制假到包装的完整产业链。

timg (4).jpg

  浙江在线2月27日讯(浙江在线编辑 王艺)产于贵州省遵义市仁怀市茅台镇的茅台酒,与苏格兰威士忌、法国科涅克白兰地并称为世界三大蒸馏名酒,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人逢年过节、聚餐聚会都追求的琼浆玉液。

  尤其是春节期间,白酒需求量激增,作为中国大曲酱香型鼻祖的飞天茅台酒,甚至出现了断货的情况。截至今天凌晨,在茅台集团官方商城“e茅台”上,飞天茅台53度、43度;1000毫升、500毫升、375毫升、200毫升等各种规格,一律显示“库存不足”,无法购买。

  尽管官方渠道显示根本就没有货,但就算是过年期间,很多饭馆里,茅台照样是随点随有,很多人在饭馆里喝的又是什么呢?

  假茅台制假售假成产业链

  近日,有媒体在仁怀市暗访调查发现,从仁怀市区到茅台镇,形成了从制假到包装的完整产业链。大量涉嫌侵权或假冒的“茅台”包装以公开、半公开的方式销售。这个假酒产业链是怎么形成的?假酒流向了哪里?这个情况,有关部门是不是掌握?昨天下午,贵州省工商局茅台分局负责人接受了央广的采访。

  有媒体报道称,一瓶市场价1800元左右的飞天茅台,不到200元便能在这里买到假冒的。走访中,因春节生意火爆,有售假商家表示很多假冒包装“已卖光”。有的商贩明知售假犯法,但在利益的驱使下,仍铤而走险。

  仁怀市存在制售假茅台的不法商贩被媒体曝光,这早就不是头一遭了。去年3月就有媒体报道称,在仁怀市存在制售假茅台酒一条街。

  去年12月江苏睢宁警方破获一起茅台酒造假案,收缴假酒200多箱,涉案价值数百万元。经查,犯罪嫌疑人是从贵阳购买来的假冒“飞天茅台”。

  茅台镇里“假茅台”全产业链一条街的状况,此前也被央视曝光过。在央视的报道中,造假者对于其造假技术颇为自得。

  此前,北京警方破获的一起制售假茅台案件的嫌疑人坦承,每瓶假酒的制作成本太低。“就是买来包装,在废品站收上(酒)瓶子,两三块钱一个,然后回来洗一洗,都没有消毒。买上便宜的酒装在里面,带包装加瓶子,成本价也就不超过80元钱。”

  暴力使得制假者铤而走险

  早在2010年,为了保护贵州茅台的知识产权,贵州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成立了国酒茅台分局。茅台分局局长高广明昨天下午接受中国之声记者采访时称,工商部门一直采取严厉的措施查处打击制售假酒的行为,但在巨大的利益刺激之下,总有人冒险违法。

  高广明说:“一年到头打击,打不完,没办法。这个暴利太吓人了。那瓶假酒连酒带包装七八十元钱,现在茅台酒一千多元钱一瓶。你想这个利润。”

  据茅台集团官方商城发布的信息,消费者如果对在市场上购买的茅台酒的真假存有质疑,可以带上购买凭证到购买地所属的工商管理相关部门进行投诉。在工商部门受理投诉之后,茅台集团的打假人员会尽快赶到并对产品进行真伪鉴定。

  同时,消费者也可以把受质疑的产品送往具有法定鉴定资质的专门机构进行酒质真伪鉴定。目前,具备茅台酒酒质真伪鉴定资质的机构有三家,分别是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贵州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和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质量检验部。相关联系方式,可以在茅台集团官网查询到。

  【延伸阅读】打假还需形成执法合力

  “舌尖上的安全”,向来是备受关注的话题,但高端白酒的假冒伪劣现象,却一直未能根除,甚至发展到形成完整产业链的地步,令人震惊。售假犯法是众所周知的常识,无良商贩敢在利益的驱使下,不惜铤而走险,违法成本太低是一大重要原因。

  一方面,我国在食品安全立法与监管上频出重拳。2015年10月1日,“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实施,全力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2017年初,国家食药监总局和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先后表态,将积极会同有关部门推动食品造假行为直接入刑,希冀对食品造假者形成更大的惩戒力、震慑力。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之于普通百姓,重要性之大不言而喻。但在高压态势下,这几年经媒体公开报道的涉及食品安全领域的案件并不在少数,无疑暴露了当前食品安全保障制度的薄弱点。

  以假茅台产业链为例,动辄几百万上千万的的涉案金额,早就大大超越了起刑点。《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起刑点是5万元。换言之,假茅台之所以火爆甚至卖断货,不是缺乏相关的法律,而是囿于诸多因素,法律的惩戒力度还不够。在这样的情形下,“年赚百万很简单”无疑极大地刺激助长了造假者的侥幸心理。

  事实上,假茅台泛滥的现象并非个例。根据某电商著名品牌的数据,2016年,该公司共排查出4495个销售额超过5万元起刑点的制售假线索,但通过公开信息能够确认已有刑事判决结果的仅33例,比例不足1%。这其中,很可能就有涉及食品造假的。

  因此,如何提升执法效力,做到发现一起惩处一起,实乃关键所系。

  (综合澎湃新闻网、央广网、中国新闻网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