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03

教育部门减负、家长不领情 如何让学生减负真正落地?

编辑:冯一伦
导 语

政府殚精竭虑的减负政策,却遭到一些家长反对。在减负上,政府出力不讨好,不是第一次,也肯定不是最后一次。

  浙江在线杭州4月3日讯(浙江在线编辑 冯一伦)前不久,一篇《请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的文章在朋友圈疯转。作者在文中感慨:“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学校减负,增加的是家庭和企业的负担。请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

  “学生减负,家长增负”“减负减负,越减越负”的声音比比皆是,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直至高考的几个关卡牢牢攥住家长的心。

  为了孩子能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几十年来,尤其是最近20多年来,减负是继治理应试教育之后,教育部门持续不断地强调的教育大政方针之一。但是,政府殚精竭虑的减负政策,却不断遭到一些家长反对。在减负上,政府出力不讨好,不是第一次,也肯定不是最后一次。

7.jpg

  教育部门减负 家长却不领情

  今年2月13日教育部、民政部、人社部和工商总局四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

  《通知》的目的是依法维护学生权益,坚决治理违背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的行为,加快解决中小学生过重课外负担问题,确保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为此,《通知》严禁校外培训机构组织中小学生等级考试及竞赛,坚决查处将校外培训机构培训结果与中小学校招生入学挂钩的行为,依法追究有关机构和有关人员责任。

  据媒体报道,为配合教育主管部门的通知要求,浙江省杭州市的多位初中校长向家长发出倡议,如果学生晚十点后还没完成课外作业,可以选择不做。

  邻近的江苏省也调整了学生上学时间,允许孩子们在早上7点20分至8点到校。据报道,此前的到校时间最早要求早上7点。

  但是,也有“虎妈”“虎爸”们却认为,减少孩子的课业负担是个坏主意。

  上海徐汇区一名小学生的父亲说:“在内心深处,我真是希望我儿子也有更多玩的时间,但是我不得不提醒自己要理智。”

  他说:“要想进重点初中,他现在就得努力学习。只有进了重点初中,你才有机会上重点高中。然后就是大学。没有其他选择。”

  位于湖北省武汉市的华中师范大学的一名教育学教授说,教育主管部门20多年来一直在讨论减轻学生负担的问题,但他们的学业负担过去几年实际上一直在增加。

  他说,只要高考是学生上大学的唯一途径,家长们就会强迫孩子把所有努力都用在学习上。

6.jpg

  减负不只是简单压缩学习时间

  中国家长受文化传统影响,对子女的教育极其重视,多数有着超高的期望,因此客观上负担必然会重。认识到这些基本现实,我们就知道有必要在学校体系里,对那些有较高期望的学生,对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无论是出于功利还是不功利的原因,提供条件,让他们可以多学一点,多写一些作业,晚回去一会儿,而不是必须都不得超纲学习,不是都必须在几点放学。

  同时,更重要和最理想的是,采取各种措施,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学校教育的效率,以最大程度上在学校内满足这些需求,把学生的负担降到最低。

  但遗憾的是,减负虽然说的是减去多余的学业负担、心理负担,但一些地方的减负做法,忽视了这部分区别,全部减,必须减,必须轻松没有负担。这必然招致一部分有更高追求家长的反对。一些地方非常夸张,出现无限放大的做法,甚至要求取消正常的期末期中考试,即便搞期末测试,也不能出成绩,称之为“乐考”。

  例如,重庆市某学校的学生家长近日向该市教委公开信箱反映,学校以“减负”的名义,将校园内开展的如游泳、篮球、乒乓球、象棋、书法等校内活动一律取消。家长们呼吁,这些校内活动有益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兴趣培养,且为孩子和家长自愿参加,学校应该大力支持,而非以减负为名一味禁止。对此,重庆市教委回应:暂停校内活动确有其事,学校应加强家校沟通,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学校是孩子在学生阶段的主要活动场所,引领学生在校储备扎实知识,健全人格体格,既是学校的义务,也是育人的责任。不得不说,以减负为名对校内活动“一刀切”取消的做法着实有些矫枉过正,因噎废食,不但是对减负政策的误读,也有悖教育的初衷。

  学生减负 需要三方合力

  针对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东城区史家教育集团校长王欢建议,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效衔接,在“减负”问题上形成合力。

  王欢注意到,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视“减负”工作,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刀切”的量化规定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地区、校际间的现实差距;校内“减负”校外“增负”,各类“辅导班”“培优班”让家长“爱恨交加”,教师、家长特别是学生的“减负”获得感还不强。

  在王欢看来,在这些问题的背后,是优质教育资源供不应求、基础教育承载了很多“基础”之外的内容、教育综合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入等多重原因的交织。

  “孩子成长成才,当然应该勤奋努力,但凡事皆有度,一旦丧失了学习兴趣,让‘孩子伤在了起跑线上’,小苗再难成栋梁!”王欢发出了这样的警告。

  在王欢看来,要想让“减负”真正落地,教学这一环节必须得到重视:一方面,强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更多优质的基础教育资源;另一方面,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教育主阵地的内涵式“减负”。

  王欢同时建议,规范课程设置、深化评价改革,有针对性地做好“减负”“四则运算”:“加法”,就是把孩子的睡眠和运动时间加上去,把亲近自然和兴趣爱好加上去;“减法”,就是严控课内外作业的数量、种类、形式、难度,把不必要的负担减下来;“乘法”,就是把多元评价的激励机制成倍拓展;“除法”,就是将违规的校外补课、办班以及各种违反学生成长规律的比赛坚决去除。

  更为重要的是,“减负”的真正落地,依赖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三方合力。

  王欢建议,大力宣传“基础教育为人生发展奠基”的价值取向,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效衔接。让家庭教育回归本源,培育亲情、传承家风、养成良好习惯;让社会教育规范有序,使孩子尚德明礼、关爱他人、多样发展;让学校教育回归本质,为学生的人生发展奠基。三方互为补充、良性互助,在“减负”问题上形成合力,让“减负”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综合法制日报、检察日报、中国青年网、中国教育报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