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15

“回T退订”反收更多垃圾短信?平台回应:回几百遍T也没用

编辑:杨静涛
导 语

用户可否自行退订?针对这个问题,工作人员称:“其实你每次看到的退订回‘T’,只是一个形式。就算你回几百遍‘T’,也无法退订。 ”

  浙江在线4月15日讯(浙江在线编辑 杨静涛)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与手机号码相绑定的平台也日益增多,日常生活中,不少市民常收到商户的广告推销短信,短信末还带有“退订回T”或者“退订回复TD”的提示。回复T或TD真的有效吗?近日,一位成都市民表示连续回复多个T后,垃圾短信不仅没有被“退订”,发送的频率反而更高了。

  对此,有记者以商家名义暗访短信代发平台,得到的答复是:退订回“T”,只是一个形式,“就算用户回几百遍‘T’,也没用。”

faead4696a8845bcbd83135bfd02286820180414211500.jpeg

  “退订回T”只是一种形式,无实际作用

  记者以企业名义联系到一家位于北京的服务商,表示想进行营销短信群发方面的合作。对方工作人员表示,营销类短信按照相关法规,必须在内容中加入“退订回T”等类似字样,且不可更改。

  用户可否自行退订?针对记者的问题,工作人员称:“其实你每次看到的退订回‘T’,只是一个形式。就算你回几百遍‘T’,也无法退订。 ”他还表示,至于国内通信运营商的短信,如遇到用户回复字母退订、客户又打电话确认的情况,确实可以实现退订。一般情况下,若市民多次回复“T”退订,会导致自身手机的短信功能受到影响,最后也有可能不再收到推送,归根究底,“这只是对短信通道的一种投诉,但不会退订。后台给用户发,用户还是能收到。

  专家:建议不回复或拉进黑名单

  为何按要求操作,还是无法退订呢?就此,民间信息安全组织网络尖刀创始人曲子龙表示,以此类长号形式发送的推销短信,涉及商家、短信代理平台和短信接收方(即用户)三方。商家委托短信代发平台,向用户发送具有营销等内容的短信,退订的具体方式由短信代发平台决定。一般存在两种情况,一属于技术层面的问题,平台收到退订信号后,没有及时反应;二是平台没有编写相应的退订程序,短信中提供的退订方式只是做个样子,无法起到实际作用。

  提供一个名存实亡的退订方式,并不是短信代发平台画蛇添足。实际上,这涉及到国家相关部门对短信的监管。早在2015年,我国发布的《通信短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中便明确要求:“短信息服务提供者、短消息内容提供者,未经用户同意或请求,不得向其发送商业性短消息……”因此,很多公司发送营销短信,多会加上退订方式。

  那用户该如何处理此类垃圾短信?曲子龙给出的建议是:不回复,或者将对方号码加入手机黑名单。同时,曲子龙也不建议用户联系通信运营商进行短信拦截,“目前,还无法针对特定号码拦截,这就可能造成误伤。不该收的没收到,该收的也没收到。”

  一不愿具名的运营商内部人士表示,商业短信投放有三种渠道,一是商家直接与运营商合作,外包短信服务,回复“TD”或“0000”可以退订;二是短信代发公司与运营商合作,帮客户群发短信;三是通过“伪基站”。该内部人士支招,对于后两种渠道的广告短信,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登录12321平台投诉,二是下载手机屏蔽软件。

  运营商、企业都应负起监管职责

  “不少人认为,要治理广告短信的种种问题,需要管好运营商。”上述内部人士说,其实运营商也是受害者,一方面,垃圾短信骚扰了用户,导致投诉不断;另一方面,垃圾短信群发者会大批量购买手机卡,一欠费就弃用,浪费大量资源。为此,各大运营商都开通了举报垃圾短信的渠道。“除了12321平台,向运营商举报垃圾短信,同样可以将号码列入‘黑名单’。”

  工信部《通信短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明确提出,未经用户同意,不得向其发送商业性短信息,否则将处以1万元至3万元罚款。

  但是,“经用户同意”却有很多空子可钻。“比如,当我们在注册某个APP时,常会有长达数千字的《注册须知》,一般人根本不会认真去看就点击同意,但其中就藏着‘将向用户发送商业短信’的条款。”采访中,不少市民呼吁,有关部门应完善法律法规,并严格执行,给予扰民企业更大的威慑力。

  有法律人士表示,广告短信监管,需要运营商和企业共同努力,“运营商开放端口给短信代发公司并盈利,企业从中得到了好处,既然如此,就不能相互推诿,应共同担责。”

  “退订回T”或成移动犯罪帮凶

64006a47a3091c36a24804.jpg

网络图片

  在漫天的短信背后,还存在一部分不法分子,他们会在后台设置参数,用户回复“T”进行退订,后台实际执行的可能是“同意”“注册”等操作。就此,用户个人信息或遭到泄露,财产安全受到威胁。

  不久前,一条关于“回复退订短信,致多张银行卡内大量存款在短时间内被盗”的新闻引发网友疯转,短信验证码的安全问题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银行卡不离身,密码没有泄露,卡里的钱却不翼而飞,这是为何?原来,不法分子非法获取了用户的个人信息,利用短信验证码身份认证可轻易被劫持的漏洞,通过银行卡快捷支付绑定和密码找回功能,对用户的银行卡资金实施了非法转移。

  如今,银行卡被“盗刷”已经不是新鲜事儿,但令人不安的是,由于移动支付的普及,这类盗刷行为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了互联网金融领域,让大批用户损失惨重。此类事件的发生,映射出短信验证方式不可忽视的弊端。

  (综合成都商报、东南网、人民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