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信小程序又火了,让那些沉寂多年的微信群重新焕发了生机。
浙江在线杭州5月23日讯(浙江在线编辑 金晨)最近微信小程序又火了,让那些沉寂多年的微信群重新焕发了生机。转发小游戏到微信群,用户便能获得额外的复活机会,这项功能让不少痴迷于刷分称霸朋友圈的用户们欲罢不能。但同时让一部分人苦不堪言,每天被一些无用信息骚扰着,又不好意思退群,着实尴尬。另一方面,打打砖块、养养电子宠物,休闲娱乐的小程序着实也为闲暇时光提供了不少欢乐。
不少“七大姑八大姨们”也加入到了微信小程序的阵列,这本不是什么坏事,直到她们开始在微信群里分享起礼佛、祈福等内容的信息,引起了舆论关注。
祈福就得交钱 贡品都明码标价
这类打着礼佛、祈福名号的小程序,外观上像是朋友圈常见的性格测试类小游戏,内里却一点也不简单。
记者在微信小程序上搜索祈福等字眼,跳出来多个页面相似的产品。点击一款名为“六道祈福”的小程序,系统提示第一步要恭请神明,第二步便需选取贡品,所上香火价格不等,其中松子圣水杯售价9.8元,点击该杯会出现供奉提示,点击确认弹出充值页面,系统甚至会标注你目前所有的余额。看似是虔诚地选择贡品,实则变着法子让用户花钱。
而祈福灯花样更是多达17种,招财灯、事业灯、追忆灯明码标价,选中祈福灯后系统也会跳出供奉提示,点击确认后依然是要充钱,“30天=30元,90天=90元,180天=180元”。供奉的天数越长收费越贵。
除此之外,供奉桌上摆着很多记者叫不出来的法器。无一例外,若想要使用,每样都得花额外的钱。
用户多达几十万 花钱就能请出“神”来?
一款名为“点灯祈福”的小程序,内设9种祈福类型,每一项都需要花钱,记者随机点击“升职加薪”一栏,页面对事业灯进行了详尽介绍,并要求用户填写手机号码等个人信息并提交。提交后出现微信支付页面,许愿一盏灯需花费9.9元。而据页面显示已有843207人许愿,算下来总额超过834万元。
还有一些祈福小程序则纯粹是给微商打广告,点击名为“每日拜佛祈福”的小程序,页面上方诱导关注“每天许愿祈福”微信号。而在“每日许愿祈福”小程序上许下心愿后,页面上方会出现十二生肖本命佛广告位,上面写着“助力愿望实现”等字样。点击便进入另一个名为“合家购”的小程序购物平台,从页面上可以看到,这款号称“**法师开光的冰种黑曜石本命佛八大守护神吊坠水晶项链”售价188元,销量为97件。
该产品的介绍页看似援引了诸多报道以证实产品的“功效”,仔细查验其实全是PS制作的图片。其中“老彩民领681万中奖有‘先兆’”这则所谓“新闻”的来源处竟赫然写着某知名媒体。
为了便于让用户搜索到自己的小程序,这些开发商费尽心机。某一款名为“六道轮回”的号称可以测试前世今生的产品,竟然开发了从“六道轮回A”到“六道轮回N”多种序列的产品。
该款产品58元的测试费价格不菲,但已有不少人买单。支付页面上赫然显示:“已为895756人进行测试,96%以上用户觉得对自己的累世因果有了深刻了解。”
此类小程序的活动涉嫌违反法律规定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法律权益部助理分析师贾路路调查发现,目前流行的祈福类小程序,大多是由一些互联网科技公司、游戏公司发起的,和宗教没有任何关系。这些互联网企业,虽经过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属于合法的法人主体。但是,其以宗教之名开展祈福活动,甚至收取一定的费用,合法性就有待商榷了。
按照《宗教事务条例(2017修订) 》第四十一条第一款规定,非宗教团体、非宗教院校、非宗教活动场所、非指定的临时活动地点不得组织、举行宗教活动,不得接受宗教性的捐赠。
“不仅互联网科技公司不属于宗教团体,微信小程序也不属于宗教活动场所或者临时活动地点。因此,此类小程序的活动涉嫌违反法律规定,应当予以取缔。”贾路路告诉记者。
谨防微信小程序沦为欺诈工具
除了这些打着祈福名号的小程序,“高仿手表”“精仿鞋”“高仿奢侈品”等等在微信小程序内搜索相关关键词,也会出现数百个售卖假货、仿品的微信电商小程序。近日,微信方面对售假小程序予以打击,永久下架875个售假小程序。但有媒体发现,仍有多个小程序内有高仿商品在售。
微信小程序的推出,曾引发业界一片欢呼。一方面,作为一种应用软件,微信小程序随时随地可用,却不需要用户下载安装,很好地解决了目前手机APP泛滥成灾的问题。另一方面,不管是企业还是微商个人,都可以自行开发小程序,然后导入微信平台供用户使用,这种开放性,对小程序的开发者和用户来说是一种双赢。
然而,就在微信小程序的发展高歌猛进之时,个别不法分子开发的用于诈骗的小程序,也出现在微信平台上,很多商家以极低的成本得到这些工具,用以侵害消费者权益。比如,个别微商利用微信小程序上的某款模板,几秒钟之内就能生成一段虚假的微商与消费者的聊天记录,其中还能出现大额红包和转账效果,与真实的聊天记录一模一样。还有用来制作虚假朋友圈的小程序、用来引诱股票爱好者上当受骗的买股票建仓小程序等等,可谓五花八门。
本是为用户提供方便和良好体验的微信小程序,却为不法分子提供了行骗的平台,这显然违背了微信小程序的初衷。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得制作、复制、发布、传播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内容。谨防小程序沦为行骗帮凶,一方面,第三方平台应承担起信息识别、筛选及修正功能,积极承担平台监管责任,加强监管力度,及时发现和清理违规的微信小程序,不给它们留下生存的空间。另一方面,微商也要诚信经营,自觉摒弃虚假营销的伎俩。此外,广大消费者应理性消费,避免被各种虚假的聊天截图、转账记录欺骗。
(综合中国经济网、工人日报、中国新闻网等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