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28

“杜牧墓”变菜地?官方:凭文献不能称为“杜牧墓”

编辑:金英磊
导 语

近日,位于西安长安区司马村的唐朝诗人杜牧的家族墓地变成“菜地”一事引发网友关注。

u=2854627800,251133396&fm=173&app=49&f=JPEG.jpg

  浙江在线11月28日讯(浙江在线编辑 金英磊)近日有媒体报道,唐代诗人杜牧的墓地变成了菜地,原因是村民挖墓土盖房给毁了。西安市文物局督察与安全处处长吴青接受中国之声采访时表示:“杜牧墓”的说法不准确,仅凭文献资料,不能称之为杜牧墓,目前没有勘探和挖掘计划。

  专家建议将杜牧墓封土恢复

  近日,中国唐史学会专家学者和华商报记者赶到杜牧墓遗址时,却发现这里只是一片低洼菜地。

  史载杜牧为京兆万年人,也就是今天的西安人。西安市于2012年公布的《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西安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的通知》正式认定,杜氏家族墓即位于长安区大兆街道,也就是今天的西安市长安区大兆街道司马村。

  《长安县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中记载:“《咸宁县志·陵墓志》载:‘杜牧墓,葬少陵原司马村先茔,自为墓志。’其墓建国后尚存,在司马村西南,高约7米,面积约1亩,墓顶有一大树,60年代遭平毁。”

  至于杜牧墓遭毁坏的原因,司马村68岁的关山回忆到,大约50年之前,由于下了数天的连阴雨,为了用干土给生产队饲养室垫圈,只好挖掉墓土。再加上村民不时私自挖土盖房,仅仅在短短一两年的时间内,7米多高的墓土便被挖尽。直至如今,冢的中心只遗留下一个方坑。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徐卫民看到现场感慨说,希望能按照史书记载将杜牧墓封土恢复起来,并建一个纪念馆,在清明节能够开展祭祀杜牧的活动,既是对杜牧的纪念,也是对传统文化保护提升。

  当地回应将请专家进行认定

  对于“杜牧墓”变菜地的说法,西安市文物局督察与安全处处长吴青称,当时为了满足生产生活需要,对土地进行平整,这个区域就变成了农田。

  难道诗人杜牧的坟冢就应因此而受到冷落吗?为什么官方至今都没有对所谓“杜牧墓”进行修葺和保护?

  据西安市政府官网显示,西安市2012年公布的《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西安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的通知》正式认定“杜氏家族墓”在西安市大兆街道。对于最近媒体提到的“杜牧墓”的说法,知情人士透露,这可能是某酒厂的商业炒作行为。

  吴青认为,媒体报道中“杜牧墓”的说法是不准确的。他说:“杜氏家族墓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祖茔,从目前看杜牧的(墓)应该在其中的一个方位,没有考古学的支撑,就是说不知道在这一块地方的什么具体位置,如果说(报道中)判定为具体位置,是不科学的。”

  他表示:“重要的问题是他把概念给悄悄地替换了,直接认为杜牧墓是一个明确的地点,把杜氏家族墓和杜牧墓划了等号。对于这个所谓的杜牧墓,实际上目前不存在。”

  此外,吴青还表示,目前没有系统性的勘探和挖掘计划。他解释说:“我们国家的考古发掘政策是不主动发掘,基本上是抢救性发掘。什么是抢救性,就是这一块可能要有重大的工程建设或者要用这块地方,就需要进行考古的抢救性发掘。第二种发掘就是主动性发掘,但是目前在国家文物局和考古界,都是不主张用名人墓去进行主动发掘。”

  西安市长安区旅发委对此也发布了说明,称下一步,将在以前收集资料、组织考证的基础上,聘请文物专家对该处墓地是否为杜牧墓进一步进行考研认定,并初步编制保护和利用方案。如果确认,将迅速完善并实施保护和利用方案。

  同时,将依据第三次文物普查资料,对杜氏家族墓进行清量,明确四址;按照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条例,实施原址保护,制定保护措施,落实保护责任,坚决杜绝在墓址上出现起土、建设、盗掘等一切破坏遗址的现象发生;加强对杜氏家族研究,根据研究成果,建立相应的展示设施,让文物真正活起来。

  据长安区旅发委介绍,杜氏家族墓地位于大兆街办司马村西约20米,年代为隋唐五代,现墓地所处位置为农田。据文献记载,杜淹、杜如晦、杜济等均祔葬于司马村祖茔。2012年西安市人民政府已将杜氏家族墓地列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综合央广新闻、华商报、北青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