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游客到访奈良,最期待的就是去奈良公园喂喂小鹿。然而,日本共同社19日却报道称,根据日本奈良县地方政府调查,去年当地代表性动物“奈良鹿”咬伤人的事件创下历史新高,受害者以中国人等外国游客占绝对多数。
奈良的小鹿
浙江在线杭州2月21日讯(浙江在线编辑 王艺)去过日本旅游的小伙伴对奈良一定不会陌生,在这里随处可见萌萌的小鹿。公元710年日本迁都奈良,传说当时藤原氏守护神骑着白鹿到现今的春日大社,人们从此视鹿为“神的使者”。
很多游客到访奈良,最期待的就是去奈良公园喂喂小鹿。然而,日本共同社19日却报道称,根据日本奈良县地方政府调查,去年当地代表性动物“奈良鹿”咬伤人的事件创下历史新高,受害者以中国人等外国游客占绝对多数。
精灵变猛兽?小鹿虽萌仍需温柔对待
奈良公园的鹿是日本国宝级野生动物,如果伤害它们,可能触犯当地法律。但是,现在更多的情况是人被鹿伤害。
奈良公园是“奈良鹿”的聚居地之一,也因此吸引了很多游客。据悉,这里约有1500头野鹿。
据日媒NHK报道,日本奈良公园的野生鹿攻击访客事件急剧增多,2018年4月至今年1月,已有209人受伤,创下历史最高纪录。
奈良公园被鹿咬伤或撞伤的人数统计(图自NHK)
奈良县当局表示,209起访客被鹿咬伤或撞伤的事件比上个财政年的186起还要多。而且伤者中8人骨折或受重伤,过去八年总共只有10人遭野生鹿攻击后骨折。
奈良公园工作人员北畑雄一郎对NHK表示,奈良的鹿和人比较亲近,超过60%的攻击事件都发生在游客给鹿喂食的过程中。游客喂食的时候不要着急,温柔地给鹿递上仙贝。
有些时候可能会看到鹿给游客点头敬礼的画面,人们认为这是一种通人性的礼貌表现,其实这时候鹿在表达不耐烦的情绪,希望你把食物速速交出。
据日本富士电视台报道,鹿看起来越来越凶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外国游客大幅增加,他们有时会违反公园规定。比如在给鹿喂食时,手中拿着仙贝递出去又突然撤回,如此往复故意戏弄,再温顺的鹿也难免会被惹恼。
而且奈良公园的鹿都是野生的,没有专人圈养管理,保留了部分野生动物的习性。而很多外国游客认为那里的鹿就像猫、狗之类的萌宠一样,可以随意抚摸、逗耍,放松了警惕。尤其是小朋友,必须在成人的协助下给鹿喂食。
为啥这么馋?草量不足让小鹿长期挨饿
虽然奈良公园游客络绎不绝,一波又一波地给鹿喂食,但是那里的鹿未必吃得饱。专门调查研究森林及野生动物的记者田中淳夫在雅虎网站上撰文表示,因为公园的草产量不足,奈良大多数鹿长期营养不良。
游客喂的鹿仙贝只是零食,主要成分是小麦粉和米糠,植物纤维的成分极少,鹿即使吃上几十块也不能获取足够的营养,而且过多摄入鹿仙贝,也会影响鹿的健康。
奈良之鹿爱护协会的兽医吉冈丰指出,每只鹿每天需进食5公斤的草料,目前奈良公园的草量只够提供780只鹿在园内进食,而实际鹿的数量已经超过1200只。很多鹿不得不吃落叶,作为不得已的充饥食物。
奈良当地售卖给游客喂食的鹿仙贝(图自网络)
不过,奈良鹿自从成为了世界人民的网红鹿之后,被纵容得肆无忌惮什么都敢吃,吃草,吃树叶,吃地图,吃衣服,还跑到郊区吃庄稼水稻。
奈良当局2017年曾做过统计,被鹿吃掉的农作物和破坏的公共设施一年损耗超过60亿日元。当年,奈良还展开了捕捉鹿行动,旨在减少鹿的数量。
日本电视网协议会2月1日播出的人气综艺节目“多彩发现秘密的县民秀”中,记者采访了奈良居民对鹿的看法。
“鹿就像空气一般的存在,和我们普通居民一样,也和猫咪、小狗一样。”
“这一带每天都有十多只鹿出没,它们会在早上来店里吃一些东西,然后在街头溜达。”
“很多时候,鹿也会等交通灯,走斑马线,已经融入了人类的生活。”
奈良没玩够?这儿也能和小动物亲密接触
如果你也是个动物爱好者,期待着旅行中可以有可爱的小动物作伴,那么除了奈良,还有这些地方可以去:
日本宫城县有个狐狸村,那里有一大片森林,里面散养着6个品种、100多只狐狸,游客可以花700日元(约合43.7元人民币)进去参观,给狐狸喂食,与它们亲密接触。
日本广岛附近的大久野岛生活着几百只兔子,它们喜欢与人亲近,爱找人讨要食物。
澳大利亚圣诞岛是一种红色螃蟹的天堂,栖息着4300万只红螃蟹。每到繁殖季节,沙滩上满是要爬到水边交配的螃蟹,有的甚至爬到铁路上,密密麻麻,场面蔚为壮观,不过,密集恐惧症患者还是别去了。
帕劳水母湖(图自网络)
帕劳有个水母湖,以生活着100多万只无毒金色水母著称,游客可以在这些美丽生物陪伴下安心畅游。这个湖几百年前有个出海口,后来海水水位下降,湖里的水母从此与海隔绝,因为没有天敌,它们逐渐失去毒性。
巴哈马群岛埃克苏马有个无人居住的小岛,小岛周围清澈的海水里经常能看见游泳的猪。关于这些猪的来历有个传说:一些水手把这些猪的祖先带到岛上,原本打算出海归来后烤了吃,但不知为何没有回来,留下猪们享受这片碧海蓝天。如今经常有游客乘船到这里拜访这些悠闲自在、全然不用担心遭遇被宰杀厄运的猪。
(综合人民网、环球时报、北京青年网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