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10月13日讯(记者 鲁引弓) 对我们这一代人而言,新中国外交史中的许多故事都耳熟能详:司徒雷登的黯然离华,毛泽东在莫斯科的“莫名冷落”,日内瓦会议上的总理风采,基辛格特使的秘密访问,“小球推动大球”的外交艺术,乔冠华在联合国大会上的酣畅大笑……
新中国的外交故事,有着波诡云谲、柳暗花明的传奇性,透过它们,能深深理解“弱国无外交”“外交无小事”的内涵,领略一代伟人充满智慧和胆识的魅力。可以说,全面呈现这份传奇和魅力的电视剧《外交风云》,有着坚实的观众基础,拿今天年轻人喜欢用的词来说,这部剧的题材是“硬核”的,主角是“自带光环”的,而老戏骨们又是“实力吸粉”的。
作为一个写过一些青春题材作品的小说家,我更关注这部剧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接受度。毕竟拍摄历史题材的剧,不是让人怀旧的,而是要完成一种“初心”的淬炼,“使命”的传承。
我始终认为,年轻人想要拥有一种健全理性的爱国主义价值观,是需要以较为深刻的现实认知能力为支撑的。现实判断力来自哪里呢?至少有一部分是来自对我们国家在艰难曲折中不屈前行的历史有尽可能清晰的了解,这历史也是年轻观众喜欢在弹幕里戏谑着说要考的“知识点”。曾经的岁月有多艰难,道路有多阻长,面对今天的火树银花,突然奔涌的热泪就有多么滚烫。
我是在网上开着弹幕看《外交风云》的,当出现周总理冒着危险、忍着病痛,为打开新中国外交局面而殚精竭虑的镜头时,弹幕里时常出现的一句充满感情的话是:“这盛世如你所愿!”这是对老一辈革命家的真诚的致敬,也说明这部剧在相当程度上俘获了年轻人的心。
我觉得《外交风云》吸引年轻人的地方在于,它既有宏大叙事的“硬”,又有情怀演绎的“软”。
这部剧既然是真实反映新中国波澜壮阔的外交历程,当然要紧紧抓住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加以淋漓尽致地展现。这里没有“戏说”,也不需要“戏说”。正如茨威格在《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中所说,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刻一旦发生,就会决定几十年乃至几百年的历史进程,而那些事件“往往会像避雷针的尖端集中了整个大气层的电流一样”。这部剧中,像“紫石英号事件”“抗美援朝的抉择”“克什米尔公主号爆炸”等事件,对中国命运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剧中的呈现有着史诗气质。
但是我们也很清楚,当代历史剧情节的主体框架是明确的,结果都是既定的,叙事几乎没有悬念,想要制造富有想象空间的、扣人心弦的效果很难。《外交风云》因此突出用一些鲜活生动的细节来展现过程,演绎感人、美好的情怀。比如,新中国成立后,大家都在等第一个外国祝贺的电报,可是等到半夜还是一个也没有。周总理到通讯组询问,得到的也是失望的回复,几乎全体中央领导彻夜不眠……这样的场景,带给人很“软”的触动。弹幕里说:“等得心酸,不容易啊!”一些年轻观众很自然地联想到与自己体验相通的“朋友圈在线等赞”……这就是情怀演绎的“软”,特别容易给观众一种感同身受的代入感。像周总理与邓颖超“海棠花开”般的隽永爱情、钱学森夫妇日夜渴望回国的赤子之情、毛主席在欢迎援朝志愿军回国之际追思毛岸英的舐犊深情,都给人一种温暖的感动。
我一直认为,成功的影视剧的表现是这样的——宏大的事件要落到个体的情感层面才更动人,而个人化的情感要镶嵌在宏大的历史背景里才更有质感,才拥有一种恢宏的气度——《外交风云》大体上做到了这一点,它让我们明白,审美不是孤立的,它是历史的情致,是在庄严的历史事件的缝隙里悄然绽放的花朵。
《外交风云》一剧中也特意设置了几个虚拟的角色,这对历史剧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剧中凌家两女儿、外交官何子枫之间的感情戏就是一例。在历史真实的背景下,以普通人的情感穿梭历史事件,形成一种与历史相互映照的视角,试图以小人物的人生感受呼应进行中的历史大场景,这是创作者想要贴近年轻观众作出的努力。这样的视角增设,给凝重的历史叙事带上了轻快、青春的元素,也让历史记忆的传承有通往年轻一代的指向。
我总希望祖辈和父辈的价值观能够无痕地“摆渡”到年轻一辈身上,而优秀的影视和音乐作品能够达成这一点。历史与少年,白发与童颜,在真实的环境里难免会有隔阂,但在艺术的语境中却可以互相理解。当祖辈父辈想说点什么的时候,年轻人不觉得是说教;当年轻人急于表达什么的时候,祖辈父辈也不轻易地斥之为幼稚。《外交风云》这部剧中,有对青春感、少年感的追求,它在对历史场景的回顾中,不缺少激越的传奇色彩,更不缺少深沉的爱国情怀,这对无论哪辈人来说,都是值得去细细品味的。有所经历的人喜欢对年轻人说,我有故事,你有酒吗?其实不必有酒,只要有一份倾听的耐心就可以了。如果听了以后还能说一声:“这盛世如你如愿!”那,就更好了。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