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王彬彬
面向新发展阶段,把握“两个大局”,党中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统筹“两个大局”中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如何构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如何形成畅通高效的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
在循环内容上,如何构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变化反映到经济领域,就是“十四五”期间我国要探索构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个经济体系,既要超越以资本增值为唯一目标的模式,坚持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基点,以生产使用价值为要点,以发展实体经济为重点,在传统消费饱和、生产资金过剩的条件下避免我国经济金融化趋向和企业脱实向虚倾向;又要超越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的传统,坚持以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领域和环节为突破口,将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优条件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新的基点,整体上牵引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实现动态平衡和螺旋上升。
把握好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将扩大内需常态化制度化,推进收入分配改革,增加居民收入,充分挖掘和释放内需潜力,让内需成为拉动我国经济长期增长的主引擎。按照建设强大国内市场的要求,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通过加强需求侧管理,扩大居民消费,提升消费层次,避免浪费型消费、炫耀性消费。
把握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战略主线。深化“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改善企业的经营结构和财务结构。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积极培育各种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全面优化升级产业结构。面向需求侧的结构性变化,推进供给侧的结构性调整,增强供给体系的韧性,形成更高效率和更高质量的投入产出关系。
把握好自主创新这个战略手段。自主创新是实现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向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跃升的关键。抓住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的机遇,坚持国家战略科技集体攻关,推进“揭榜挂帅”体制机制,以5G技术、智能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为重点,在基础科技、应用科技、商业模式等层面构建创新链条,实现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的高度统一。
把握好农业这个“压舱石”。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农业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障。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毫不动摇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建立中央和地方共同负责的粮食安全保障制度,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民,保住粮食生产“命根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在循环方式上,如何形成畅通高效的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
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畅通高效的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走过了“以外为主”“内外协调”的阶段,在“两个大局”背景下迈入了“以内为主”的新阶段。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不要国际循环,而是要把握好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在矛盾主次、时间先后上的辩证关系。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关键在于:第一,解决发展的不平衡。区域差距、城乡差距、行业差距等不平衡问题长期存在,客观上在东中西部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各行业之间形成了发展“梯度”。以区域差距为例,西部地区既可通过接受来自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实现自身的产业升级,又可为“腾笼换鸟”后的东部地区发展更高等级产业提供市场,由此形成东西部经济的互促型升级。一旦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分布在不同空间,更可形成以国内循环为基础的社会大分工。第二,降低循环的成本。大力推进高速铁路、特高压、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国内大循环的基础设施体系,降低物资流通、能源输送、数据传输等的运输成本。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强法治建设,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降低循环中商品和服务的交易费用,增进国内大循环的法律保障。第三,完善循环的渠道。推动新一轮流通革命,以现代综合运输体系、现代商贸流通体系、社会信用体系、支付结算体系为重点,全方位加快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以运输和征信为支撑,形成商品与金融的顺畅循环。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关键在于:第一,以国际循环促进国内循环。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改善我国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第二,以国内循环吸引国际循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国内循环越顺畅,越能形成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引力场,越有利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越有利于形成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新优势”。第三,国内循环向国际循环拓展。在“两个大局”背景下,国内循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要向国际循环拓展,以国内循环带动国际循环。在全球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中,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最薄弱的环节,有可能成为国内循环向国际循环拓展的优先方向。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