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时评 正文

初心印记 | 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并重

发布时间:2021-03-05 17:27:47 来源:央视网 黄相怀

  邓小平指出:“我们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始终高扬人民民主的旗帜,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出发点和归宿,规定了党和国家组织与活动的基本原则,既有科学的指导思想又有严谨的制度架构,既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又有符合国情的实现形式。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民主实现了对旧式民主的超越,体现为一种新型的民主政治形态,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核心要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条政治发展道路正不正确,有没有巨大优势和强大生命力,实践最有说服力。综观全世界,在政治发展道路的探索上,许多国家都出现严重挫折,有的停滞不前、进退两难,有的踌躇纠结、左右摇摆,有的失误连连、社会动荡。苏联东欧剧变殷鉴不远,西亚北非动荡就在眼前,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政治发展道路选择错误而积贫积弱令人触目惊心。一些国家防控疫情软弱无力,漏洞百出,与政治制度设置不科学有直接关系。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综合国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抗疫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所有这些,都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的强大政治保障,充分体现出我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创造和独特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个新事物,也是个好事物。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政治制度就完美无缺了,就不需要完善和发展了。制度自信不是自视清高、自我满足,更不是裹足不前、固步自封,而是要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在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制度体系完善和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关键是要增加和扩大我们的优势和特点,而不是要削弱和缩小我们的优势和特点。” 

  在增加和扩大我国政治发展优势上,新时代体现出的思路主要是:

  ——更加注重政治制度的完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新中国成立后开始探索,在改革开放时期逐步建立和完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又得到不断丰富,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特点和优势,体现了稳定与活力的统一、民主与集中的统一、守正与创新的统一。从推进现代化的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能够集中力量解决人民群众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能够一以贯之进行长期规划,有利于发展的持久性、稳定性和战略性;能够有效运用资本力量但又积极进行节制,不让资本逻辑在各领域占据主导,等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实践证明,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古老的东方大国建立起保证亿万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为具有显著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的制度,保障我国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也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为人类探索建设更好社会制度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更加注重协商民主的发展。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和决策的重要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涉及人民利益的事情,要在人民内部商量好怎么办,不商量或者商量不够,要想把事情办成办好是很难的。我们要坚持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商量得越多越深入越好。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要把民主集中制的优势运用好,发扬“团结—批评—团结”的优良传统,广开言路、集思广益,促进不同思想观点的充分表达和深入交流,做到相互尊重、平等协商而不强加于人,遵循规则、有序协商而不各说各话,体谅包容、真诚协商而不偏激偏执,形成既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又理性有度、合法依章的良好协商氛围。对各种意见和批评,只要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就要让大家讲,哪怕刺耳、尖锐一些,我们也要采取闻过则喜的态度,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这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战略任务和基本路径。面向未来,发展好各项事业,巩固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发展,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必须通过民主集中制的办法,广开言路、博采众谋,动员大家一起来想、一起来干。

  ——更加注重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引领和规范作用。为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必须把依法治国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党和国家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坚持在法治轨道上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依靠法治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确保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进入新时代,要更加突出法治在发展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充分发挥法治的引领、规范和保障功能,切实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这既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新概括,也是新时代对法治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划定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时间表与路线图,即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论述全面拓宽了党的十八大确立的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的目标任务,切实将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统筹推进,明确了2035年基本将国家公权力行使、政党和其他社会共同体权力行使等纳入法治化轨道的战略目标。

  ——更加注重建设良好政治生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对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2013年1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改进工作作风,就是要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的良好环境。”2014年6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改进作风制度建设进行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2015年1月13日,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告诫全党,要加强纪律建设,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政治生态既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也是党员干部党性、觉悟、作风的综合体现。政治生态是决定党的执政能力、国家建设能力和社会发展能力的软实力,是构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础内容的软指标。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讲政治是突出的特点和优势,强调:“腐败问题是腐败问题,政治问题是政治问题,不能只讲腐败问题、不讲政治问题。干部在政治上出问题,对党的危害不亚于腐败问题,有的甚至比腐败问题更严重。”围绕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总体上形成了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政治生态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主要看国家领导层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体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社会各方面能否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国家决策能否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各方面人才能否通过公平竞争进入国家领导和管理体系,执政党能否依照宪法法律规定实现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权力运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如何正确评判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呢?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提出了“八个能否”标准,涵盖领导更替规则、人民管理权利、利益诉求渠道、公民参与程度、国家决策程序、人才选拔体制、依法执政水准、权力监督效能等方面,涉及民主政治的关键问题。提出这“八个能否”标准,体现了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特征,破除了西方学术界对“民主”的话语霸权,体现了强烈的“四个自信”。“八个能否”标准是对国家政治发展规律的深刻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的新发展,构建了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话语逻辑基础,明确了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遵循。

编辑:江小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一条政治发展道路正不正确,有没有巨大优势和强大生命力,实践最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