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银保监会官网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指出,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而大家所熟知的“花呗”“借呗”正属于这类小额贷款公司的信贷服务。消息一出,顿时引起网友热议。
事实上,这并不是监管部门第一次整顿贷款市场了。2009年和2014年,学生信用卡业务和“校园贷”先后被叫停,可以说有力地约束了大学生的过度超前消费行为。
然而这一次,监管部门将大学生通过花呗、借呗借款的大门也关上了,在引发网友质疑的同时,也不禁让人思考:完全禁止大学生网络借款,真的合适吗?
一提到大学生使用花呗、借呗,许多人脑海中的第一印象就是超前消费,似乎与网络借款相挂钩的只有奢侈品、虚荣等。诚然,这确实是一部分大学生使用网络借贷的真实写照。然而,时代永远在发展,眼下,许多大学生使用花呗、借呗的目的,早已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一些家境较为贫寒的大学生,使用花呗支付平时上学的生活费,再通过假期打工偿还贷款。这一途径被限制,无疑让他们的处境雪上加霜。还有一部分有理财想法的大学生,平常生活使用花呗付款,将生活费放置在余额宝中收取利息或购买基金,同样也不会陷入经济危机。再者说,谁能保证生活中不会有需要应急的时候呢?在急需用钱,又所需不多时,花呗等小额网络借贷,无疑为大学生打开了方便之门。
诚然,如《通知》中所指出的,“部分小额贷款公司以大学校园为目标,通过和科技公司合作等方式进行诱导性营销,发放针对在校大学生的互联网消费贷款,引诱大学生过度超前消费,导致部分大学生陷入高额贷款陷阱,引起恶劣的社会影响”。但问题显然在于“诱导性营销”“引诱过度超前消费”,对症下药,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严肃整治,让小额贷款公司不敢越雷池即可。禁止小额贷款公司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实在是“将孩子和脏水一起泼掉”。
整治信贷市场虽有必要,但应把握分寸,不宜“一刀切”。对于正规企业提供的信贷产品,可通过降低大学生借贷额度、打击诱导性营销等方法防止其陷入高贷漩涡;而对于那些不正规的,把大学生当作韭菜收割牟取暴利的放贷平台,则要坚决予以关停,保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