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名校毕业”“研究生”屡屡在一些中小学招聘新教师中出现。名校毕业生进入中小学校园,会是基础教育发展的“万灵药”吗?《半月谈》近期刊发的《名校生+高学历=好老师?》一文,引发了热议。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名校毕业生投身基础教育。高学历的名校生是不是必然能成为好老师?相信很多人心中都存在这样的质疑。
是的,听起来,高学历名校生学识和视野更高一些,似乎对付基础教育应该不在话下。但是,事实上,基础教育有其自身特点,高学历的不一定就能干得出色。名校生要想成长为好老师,更重要的是在教学工作中遵循基础教育的规律。
基础教育的知识点并不见得有多深,难就难在如何通过老师深入浅出的教学,让孩子们听得懂学得会。相比师范生,在以往学习过程中注重研究型思维的名校生,可能会在心理学、教育学等实践中有所欠缺,如果没有经过相关专业的培训,很容易出现“肚里有货倒不出”的尴尬情形。
这并非危言耸听。现实中不乏教师反映,一些非师范专业毕业的名校生在教学中存在一个普遍问题,就是很难将所学转化为贴合学生认知的知识。他们课堂上所举的案例往往太难,让学生难以理解,而家长经常会质疑他们的教学能力,认为这些年轻教师应该向老教师学习。
中小学毕竟不是大学,两者的评价机制迥然不同,中小学的教研与大学的学术研究也不可同日而语。高学历的名校生从大学走进中小学,要做好转型的准备。
名校和高学历,确是值得自豪的资历,但在中小学的实际工作中,要证明自己是德才兼备的好老师,光靠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基础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事业,名校生投身这项事业,先要问问自己的初心是什么,确定自己对教书育人有“真爱”。惟其如此,才能长期坚守、全心投入,进而成长为好老师。反之,如果是冲着编制、收入等利益而“下嫁”,或者为就业而就业,恐怕结果只能是相看两厌。
名校生要成长为好老师,除了能否放下身段,全身心投入基础教育之外,学校对他的定位也至关重要。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学校想方设法从顶尖高校招来老师,很大程度上是出于装点门面的需要,把招了多少名校毕业生作为噱头,而没有下功夫将他们培养成学生的良师益友,那么,这不仅是人才的浪费,还会误人子弟。
学得好不等于教得好,好学生不等于能做好老师——培养一个好老师从来不是那么简单的事。高学历的名校生加盟基础教育后,如何能充分发挥优势,真正成为好老师,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新课题。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