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数字账号长期保存、转让和继承等问题,但“数字遗产”的属性复杂,在继承问题上缺少明确的法律规定,很多平台采用禁止性的“一刀切”办法……专家认为,应该改变目前“数字遗产”的“后事料理”缺乏法律依据的现状,充分考虑和尊重用户权益。(据4月3日半月谈)
在数字化时代,各类数字账户等,已经深度嵌入人们生活。而相应的“数字遗产”也亟待重视起来。借助相关解释,所谓的数字遗产,是指被继承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所有的网络权益和财产。数字遗产是互联网在人类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快速成为个人数字档案中心的背景下出现的,包括个人网络相册、文件、信函和视频等形式。
应该认识到,数字账号涉及人格权、财产权等多方面权益。但须注意的是,尽管我国法律保护数据及网络虚拟财产,但目前仍缺少具体的法律规定来应对数字账号继承问题。而《民法典》继承编中也未明确数字账号的继承问题。对于此,笔者以为,相关部门当对此重视起来,可以通过制度性安排,让“数字遗产”的处置及继承有规可循。
诚如有专家表示,在对账号用户和涉及的第三人隐私权保护的前提下,为数字账号制定合理的继承路径与基本程序,以具体法规的形式确定服务提供商的相关义务。而这就值得尝试。毕竟,“游戏规则”越完备,越有助于用户的权益保障。比如,在用户注册时要求用户明确账号是否可继承,如此赋予用户选择权就值得尝试。
同时,用户的一些建议也值得尝试。比如,可探索建立“数字公墓”,由国家或专门的公益组织出面,建立保管逝者数字账号的数据库,将网络凭吊、纪念与保存“数字遗产”结合起来。这同样值得重视起来。建立“数字公墓”既体现了对用户权益的尊重,而且也可以借此为亲朋凭吊逝去者提供了一个新渠道。
此外,互联网也当积极作为。比如,以极大的社会责任心,把更多精力和资源,投入到“数字遗体”保护和“数字遗产”转移。详细规划数字遗产继承的规则,明确继承人继承数字遗产的流程,如同前述,在用户注册时要求用户明确账号是否可继承。而平台在处理数字遗产时应履行好通知的义务、披露的义务、协助的义务以及保密的业务。
诚如媒体指出,唯有合适安放“数字遗产”、合法合情合理处置数字账号,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传统美德,才能在虚拟世界得到更好升华和弘扬。总而言之,对“数字遗产”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尤其是,立法机关在修改相关法律时,要把数字遗产的问题考虑进去,通过完备的法律规范,让“数字遗产”真正实现可安放。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