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时评 正文
大学应放弃急功近利,长期精心“养士”
2021年04月22日 14:03:29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近来,几名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的高校中青年自然科学骨干科研教师先后去世。加之这两年人文社会科学几位不满60岁的著名教授病逝,引发大家唏嘘与热议。一些外行在看“热闹”,感慨“拼命三郎”虽精神可嘉但要不得;但我们内行却在看“门道”——他们的早逝暴露出当下我国大学教师聘用、薪酬、考核制度在“养士”方面尚有欠缺。

  大学教师不等于科研工作者,他们的首要工作职责是教学,而非科研。然而,当前一些大学通过种种不合理的考核机制,迫使教师科研为主、教学为辅。很多大学教师疲于完成聘用合同规定的各种任务——获得什么级别、申请多少钱的课题项目,入选什么级别的人才项目,在国际、国内高级别期刊上发表多少篇论文等。

  为了激励教师更多投入科研、从而在激烈的国内外大学竞争中不断提高科研影响力与排名,很多大学制定任务繁重、完成难度大的教师聘用、薪酬、考核制度。

  而“双一流”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白热化竞争,迫使部分大学不得不进一步急功近利。于是,招聘教师和重聘教师岗位时,有些大学明确将教师的待遇同聘期内完成什么级别与量的科研任务挂钩。聘期任务完成不了,轻则要求退钱或低聘,重则立即解聘或不续聘,即“非升即走”的“预聘制”。因此,看上去光鲜的大学教师生生沦为“科研打工人”。

  大学的发展固然需要科研支撑,但急功近利会导致人才的健康危险,以及自然科学发展后劲不足和人文社会科学难出大师。

  对自然科学来说,追求短期出成果会严重抑制基础研究的发展。应用性研究可以在短期内就出成果,但基础性研究需要很多年的积累。基础研究是自然科学研究的根基,根基打不好,整个国家的科技发展就会严重受限。近些年来,我国一些领域遭遇了“卡脖子”困境,实质上就与长期盛行的科研短期功利主义导致我国基础研究薄弱有关。

  而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来说,大学试图用短短三五年的工程化项目管理完成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客观上并不符合古今中外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我们不能指望通过三五年时间完成一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或产生一部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著作,或培养出一位青史留名的大师。

  这么来看,我国大学对教师的聘用和科研管理是时候放弃短期功利主义了。

  大学应该用“养士”思维办学。须知,中青年大学教师不仅是大学的人才,更是民族和国家的人才。英年早逝的中青年教师,是民族和国家的损失。大学应该让中青年人才在宽松的制度中潜心教书育人和做科研,而不是为完成聘期科研任务焦头烂额、心力交瘁。

  办大学不是建设工程,管理大学不是管理公司企业。大学应该按照高标准严进“纳士”,在压力不是很大的宽出中精心“养士”。让更多人才在时间的淬炼中做出真正优质的研究成果,为人类的知识发展和理论更新带来真贡献。


标签: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大学教师;科研;基础研究;自然科学;教师;功利主义;科研任务;聘用 责任编辑:冯贺
相关阅读
微信分享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大学应放弃急功近利,长期精心“养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