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外卖时,想领一张外卖券,发现完成借款才可领取;打车时,想领张优惠券,结果需要授信贷款;想在文档里码点字,不小心点进了借钱页面……现在几乎打开手机上任意一个APP,基本都能看到借款入口,当APP都想借钱给你,“原来宇宙的尽头是铁岭,互联网的尽头是借贷。”
在强化金融监管之下,P2P网贷机构从高峰时段的5000家已全部停业,这让许多拥有金融牌照的APP看到商机,试图接手前者留下的市场。某咨询机构的金融板块负责人去年的统计显示:排名前100的流量巨头,70%都开始了金融变现。而没有金融牌照或不想组建金融团队的,则选择与持牌机构合作,或者在结算页面等为其他借贷产品导流。据记者调查,绝大部分APP如今都提供了借款入口,连八竿子打不着的工具类APP也来凑热闹。
不能不说,现在各种APP借贷充斥了人们的手机屏幕,并以各种方式推广鼓励用户借款。“只需身份认证,极速审核”“放款快,3分钟到账”“最高可借20万”“1千元1天最低只需0.2元”……首页展示、反复推送、定时投放已是常规套路,有的还利用大数据进行精准投放,有的附上“生动案例”试图引起“共情”,还有的以各种奖励吸人眼球。
这些操作手法与此前P2P网贷乱象有些相似。网络借贷日利息看似很低,实则年利率很高,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消费需要,但很容易陷入高利贷陷阱。尤其对一些年轻人来说,看到这些优惠、诱惑,仿佛不借就是吃亏,但借过后往往就是“过度借贷”,甚至“以贷养贷”,平台越借越多,欠款越滚越大。比如,某款APP借贷广告里宣称最低日息万三,但计算后发现,年化利率最低为10.95%,而在审核通过后,借款利率变成了24%。
为获取海量客户,各种APP竞相降低借贷门槛,不少借贷广告把提高借贷额度描述得极其简单,似乎毫无风险,其实不然。央行发布的《2020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在我国消费贷款快速扩张过程中,部分金融机构忽视了消费金融背后所蕴含的风险,客户资质下沉明显,多头共债和过度授信问题突出。2020年以来,部分银行信用卡、消费贷不良率已显现上升苗头。这对监管者、APP运营商和APP用户,都是一种警示。
2020年7月以来,数个互联网贷款管理、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相关法规或出台,或已公开征求意见。对监管者来说,要依据这些法规全面加强监管,严格规范APP借贷运营秩序,坚持“金融业务持牌经营”,坚决查处各种违规行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对APP运营商来说,要增强法律意识、诚信意识,不能为了商业利益放松审核、引诱借贷,损害用户利益。当然,用户也要提高警惕,学会理性消费、理性借贷,勇于抵制各种诱惑。只有多方共同发力,才能避免APP借贷接力上演P2P网贷乱象,有效防控各类金融风险。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